第二百一十二章 股权置换(1/2)
齐明远指示小娟,让她冻结集团公司旗下鼎盛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规模,除非极具升值潜力的地块,暂缓在土地市场出手拿地。他要求集团公司账户上的备用金不得低于十个亿。
在市委常委会议上,程市长先向常委们报告了他的设想,对于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常委们没有反对意见,只有市委书记提醒他资金何来?程市长作了解释,承诺绝不挪用预算资金。
市委书记是过来人,一眼便看出这种立竿见影的市政建设,多半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政绩加分,这样的事当年他也干过,自己任期即将届满,在市长承诺不挪用预算资金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件事情上较真。
在年底的“两会”上,程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外,又向代表们报告,为彻底解决东兴城区的交通拥堵,将在未来的一至二年内,修建三座大中型立交桥。话音刚落,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来,这项工程确实很得民心。
这年的元旦前后,“东大华源”高速公司的两位股东----东兴市交通运输局和大清集团公司经过协商,将政府持有的公司股份拿出百分之十五,出让给大清集团公司,后者以现金置换政府出让的股份。
交割完成后,政府仍然持有“东大华源”高速公司百分之七十五的股份,大清集团的持股比例则增至百分之二十五。
经过这一腾挪,大清集团的资产结构得到了优化,公司以前的资产结构中,房地产占了绝大多数,占比高达百分之六十五,通过这次股权置换,地产部分下降到百分之六十。这才仅仅是开始,离齐明远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立交桥建设资金到位后,齐明远邀请程市长在大清酒店聚会,在他们的老根据地666号包房,吃什么喝什么都在其次,关键是隔上一段时间在这个隐秘之地聚会一次,朋友之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有什么憋在心里的不愉快,彼此倾诉,相互倾听,也不失一种排解心中郁闷的好方法。这样的环境,当然也是分享喜悦和经验的好场所。
“程市长,看来你是真不想离开东兴市了?”齐明远问道。
“上次我不是说了嘛,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全在东兴,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就是让我去省城,我也没有兴趣。”
“真要把你留下来做东兴市的书记,将来退休了不也得去省人大政协之类的机构养老吗?”
“没有那样的硬性规定,地级市委书记退休后不一定非要去上一级人大政协,现在之所以有这种安排,是因为有些领导待的地方多,三五年换个地方,到头来不知道最终落在哪儿好,干脆去省城吧,再在人大政协给安排个闲职,这样做对颠沛流离了几十年的老干部也是个安慰。退休前,上级组织部门可能征求本人意见,只要当事人没有那样的要求,组织部门反倒觉得替他们省却了不少麻烦。”
“程市长,你的情况确实和别人不一样,亲戚朋友全在东兴市,子女又不在身边,你们老两口要是去了省城,说实话,到时候你想找个熟人聊天说话都费劲。自古讲究落叶归根,哪有退休了还往一个陌生环境去的?”
“所以嘛,我就想终老于东兴。”
“程市长,现在谈终老还为时过早,就算你将来退休了,那么大的大清集团,给你找个舒服的位置,不是易如反掌吗?退休了,也不会无所事事。”
“你是说将来出任大清集团的顾问?我这样的身份不合适,外面知道了说起来不好听。”
“哪能让你去他们那里上班呀,那不是对你不敬吗?就和现在一样,闲暇时,让他们把你接到公司,找人陪你聊聊天,打打牌,再喝点小酒,这就是你的位置。”
“那不成了给人家添麻烦吗?人老了要自重,不要讨人嫌。”
“这是哪里话?第一,六十多岁的人根本就不老;第二,凭你的经历和经验,只需走走看看,就能知道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那是金钱买不来的。”
“到时候再说吧,现在谈论这些还为时尚早。大清集团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做得风生水起,公司选择的行业都是成长稳健的领域,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政策风险,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你这个顾问功不可没呀!”程市长说。
“程市长,我对你这句‘最大限度地规避政策风险’感触太深了,算起来我做金融工作快三十年了,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冷眼旁观,见惯了企业的兴衰。”
“是啊,这方面你最有发言权嘛。”
“很多企业从事的行业,前两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支持,过几年政策风向一变,反而成了限制发展的行业,有些企业甚至连固定资产投资都没有收回来,不仅企业没挣到钱,弄得我们银行也是左右为难。既然政策限制,银行就不该继续支持,如果银行不支持,企业的资金链必然断裂,企业垮了,银行的前期贷款就会变成呆账死账,这个风险最终要银行来承担;如果继续支持,哪天政府一声令下把企业关了,风险照样是银行的。”
“所以,企业选项目非常关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