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七章 下场(2/2)
包括陈新第,也一并释放,不予追究治罪。
其实,崇祯皇帝下旨处死陈新甲后没几天就有点后悔了。
面对因循怠惰、毫无担当的满朝文武大臣,他又开始念起陈新甲的好来了。
可是事已至此,他还怎么办呢?
而且他也没有太多的精力继续纠结这个事情了,中州战场的新局势很快就将他的注意力转移了过去。
河决开封后,开封周边以及开封府东南部、归德府南部、凤阳府西北部,广大地区成为一片泽国。
李自成、罗汝才、贺一龙、贺锦、袁时中等流贼头子们无法进入开封,也无法向东就食,随即撤围西去。
十月中旬,李自成等督军行至孟津,听说三边总督孙传庭率军出了潼关,已经进抵陕州,于是缺吃少穿的流贼大军,便在小袁营头领袁时中力主之下,决定转而向北,企图从孟津北渡黄河,避实击虚,劫掠怀庆府。
十月下旬,北渡黄河的贼军先锋小袁营一部刚上对岸不久,就被驻兵怀庆府的许定国部以及闻讯奉命来援的保定兵虎大威率部合兵击溃。
流贼北渡先锋非死即降,过河船只也落入黄河北岸官军之手,只得打消了继续过河北上怀庆府的念头。
加上此时三边总督孙传庭的秦军主力正驻兵陕州严阵以待,流贼大军只得掉头南下,十一月上旬剽掠汝州,十一月中旬剽掠南阳,犹如蝗虫过境。
偃师、登封、汝州、郏县、襄城、宝丰、叶县、舞阳、遂平、上蔡,一座座城池相继失陷,沦为焦土。
孙传庭则率秦军主力在其后,隔着几天的路程,一路尾随追击,一路收复失地,并收拢各地逃兵。
到了十一月底,流贼大军进抵汝宁府外,以各部老营裹挟流民数十万,将城池高大的汝宁府城团团围住。
就在崇祯皇帝下旨处死陈新甲的当天,李自成合诸流贼围汝宁的消息终于送到了京师。
而新任兵部尚书张国维部部议的结果,仍是要召四方之兵前去围剿流贼,并为汝宁解围。
内阁附议。
崇祯皇帝对汝宁府被围并没有那么上心,甚至一度动过干脆放弃汝宁府的念头,毕竟驻守汝宁府城的平蛮将军方国安和左良玉没什么两样。
他们打流贼不行,但是祸害百姓,那可是京师闻名,御史言官们都不知道弹劾他们多少回了。
可是面对兵部拿出的对策,已经内阁附议的态度,再想想彼处距离中都近在咫尺,甚至南下武昌、东进南京都有可能,崇祯皇帝也只能硬着头皮准奏。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初五,旨意正式下达,加侯恂兵部尚书衔,再次任命为督师,督办保定、河南、湖广等地军务兼理粮饷,统率杨文岳、孙传庭、方一藻、左良玉、方国安等部兵马奔赴汝宁府,会剿流贼。
当然,这些消息送到杨振的手上时,已经是六天以后了。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十一日,杨振在盖州城内见到风尘仆仆赶回了的李吉。
所以他不仅早早知道了议和事泄在京师造成的轩然大波,而且听了李吉亲眼目睹的陈新甲被斩首弃市的惨状,以及随后京师朝堂做出的一系列决策。
同样也看了李吉搜集带回的京师各家抄报,看到有的抄报上赫然写着陈新甲下狱后,还曾写信给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沈迅,托其联络自己上书营救,杨振一时心中颇为不忍。
但杨振也很清楚,陈新甲这个事情闹到最后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是陈新甲自己不愿老老实实为皇帝背锅造成的。
如果下狱后,他认罪态度良好,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安安静静待在里面,一年半载之后,形势发生变化,他很可能会被重新起复任用。
这样的先例有很多,比如周延儒、孙传庭、傅宗龙,还有最近声名赫赫、如日中天的侯恂。
但凡他想开一点,认识到自己就是个背锅的,然后把锅背好,就能继续简在帝心,早晚有复出的那一天。
从崇祯皇帝压下兵科给事中的弹劾,留中不发,就能看出皇帝的态度,虽然下旨申斥其荒唐,狠狠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但是一开始并没有要处死陈新甲的想法。
当然了,事情已经过去,杨振能做的也就只能给予其家族一定的关照了。
杨振命李吉安排人,尽快联络陈新第,请他到金海镇来任职。
现在陈新第顶着一个罪臣亲属的帽子,估计今后不论在京师,或者地方,近期内都不可能再得到朝廷任命的职务了。
根据陈新甲事发后,沈迅写来的信件,杨振知道陈氏兄弟两人都是举人出身。
陈新甲自不用说了,一直官运亨通。
至于陈新第,虽然仕途有点坎坷,但也曾在某地做过知州,后因城池沦陷而获罪进京候勘。
以现在的情况,他的待罪候勘时间必将遥遥无期。
这样一来,对陈新第来说,到金海镇任职,将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不过听了李吉的讲述,杨振对他所说的民间抄报房倒是很有兴趣。
他以前没往这个方面考虑过,是以根本不知道在“报房”这种事物,居然在明朝就出现了。
虽然从李吉带回来的几家抄报来看,这些折页册子实质只是宫门抄或朝廷邸报的仿品而已,完全没有后世报纸的样子。
但是杨振却从中看到了后世报纸的雏形。
这种东西只要略加整改,就能发挥后世报纸的作用,用得好了可以操控舆论,用不好了则容易被舆论所操控。
为此,杨振吩咐李吉,从统计公所挑选精干人员到京师,继续加大投入,好好经营洪兴抄报房,以备将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