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盛京夕祭(1/2)
明洪武十九年,改元代的“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天启元年时,老奴努尔哈赤就已经攻下了沈阳中卫,直到天启五年才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并开始着手修建皇宫,而到天启七年时,黄台吉继位大汗后又大规模扩建沈阳城,才逐渐有了今天的模样,崇祯七年,黄台吉更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而更名为“盛京城”。
盛京城里的皇宫规模很小,完全不能同大明京城的皇宫相比,而其后宫的规模那就更小了,和本身就不算壮观的崇政殿合在一起,就等同于一个简单而完整的建筑群罢了。
别说比大明京城皇宫如何,就连大明京城里的勋臣贵戚府邸都不如,甚至还不如大明江南官僚地主的府第富丽堂皇呢!
努尔哈赤这一宗族,本是大明建州三卫中左卫衔,但一直都是依附于建州强酋之下,勉强维持部族繁衍。
直到祖、父二人双双被杀,努尔哈赤这个大明朝廷忠心耿耿的龙虎将军发布“七大恨”开始,到现在也才不过是近三十年的时间。
就是按鞑子头从辽阳迁都沈阳,又改称盛京算起,到如今也才只十七年而已。
而宫殿建筑的简陋,恰恰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满清从茹毛饮血的渔猎起家,到如今这般列土称王也才数十年,在侵略大明、蚕食大明的同时,也一直在学习和模仿着大明的一切。
包括宫殿建筑和朝政典章制度等等一切——无不是仿自大明王朝!
最初的时候,鞑子们还不懂得应该把这一较大的建筑群称做王宫或皇宫,他们简单地以为管理国事和统治百姓的地方都属于做“衙门”。
而这座庞大的建筑群虽说比一般州、县衙门占地要大些,权力也要大一点,但依然是一座衙门,所以就习惯性地称作“大衙门”了。
直到黄台吉继承汗位,开始大规模扩建盛京皇宫的时候,才在汉族文臣们的影响下为所有主要建筑各自取了名字。
如头一道大门起名叫“大清门”,其后就是议事论政的“崇政殿”,内宫的大门楼子起名叫“凤凰楼”,其后就是大清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了。
这里正中坐北向南的主要建筑名叫“清宁宫”,这里是清帝黄台吉和就是黄台吉和中宫皇后哲哲的居住之地。
在清宁宫东边两座宫殿分别叫做关雎宫、永福宫,西边则是麟趾宫和衍庆宫,这四座宫殿里住着黄台吉的四位贵妃,分别是永福宫庄妃、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
至于剩下的那些所谓“侧妃”和“庶妃”,则没有自己独立的宫殿居住了,他们都是数人挤在一起居住。
清宁宫又俗称为中宫,只东首一间大屋就占整个宫殿的四分之一,这里是黄台吉和哲哲居住之所,其内部又分作前后两间屋子,各有一个大炕。
而其余的四分之三地方则是祭神所用之处。
清宁宫的宫门开在东南角处,其南北各有两口很大的铁锅,一年到头都煮着猪肉,挨着大锅就是大炕了。
依照满人的风俗,神位在西面,坐人处则是南面为上,北面为下。
南炕上有一座鹿角圈椅是给清帝黄台吉准备的座椅,北炕上的鹿角圈椅则给皇后哲哲准备的,而靠西山墙的大炕是用来供神的地方,这里摆着各种祭神用的法物。
在山墙上,还有一块不是很大的木板,上面垂挂着黄绸制成的帷幔,名曰“神板”,其前边炕上设有一个带靠背的黑漆座椅,上面摆坐着两个穿有衣服的木偶——据说还是特意请来的蒙古神祗。
而在神板两侧的墙上还悬挂着一幅幅彩色画轴,有释迦牟尼像、文殊菩萨像、观世音像、七仙女像等等,就连枣红脸、眯着双眼的武帝关圣画像都赫然在列。
上面的这些神像画轴,在不祭祖的时候都是卷收起来装进黄漆木筒里,在墙上还挂着一支神箭,其箭头朝下,尾部挂着一缕练麻,另一边挂着盛神索的黄色高丽布袋。
就在清宁宫门外东南方不远处,还建有一个石座,每当遇到祭天的日子时,都会提前一天在上边竖起一丈三尺长的神杆,杆头上还有一个木斗。
今日不祭天,所以这处石座空立于此,上面并未竖立神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