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1/2)
第771章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
天幕上。
年少削瘦的天子穿着一身藏蓝色大褂,站在御案前持笔书写着。
案前,跪倒一片红色顶戴。
……
【穆彰阿,郭佳氏,乾隆四十七年(1782)生,满洲镶兰旗人。】
【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在词臣上迁转。】
【嘉庆十八年(1813)升礼部右侍郎,此后屡降屡升。】
【道光五年(1825)以漕运总督襄办海运,开始受道光帝注重,召京后署理工部尚书。】
【道光七年(1827)旨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任军机大臣。】
【道光十七年(1837),为首席军机大臣,一直到道光驾崩,他都是道光最信赖的人。】
……
大宋英宗时期
赵曙看着皇帝与大臣的光影交错。
长叹一口气。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他又想起濮议之事,想起韩琦的站队。
“几朝元老加重臣,都是人中之龙啊。”
“咸丰……也是个倒霉孩子。”
赵曙想着大清的形势。
内忧外患。
此时玩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的好吗
……
【道光二十九年,英国人入广州城被挫后,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向国内报告,英国外相巴麦尊指示文翰继续交涉,并发下他本人致穆彰阿、耆英的照会。】
【文翰因在广州与强硬的徐广缙无法打交道,便驾船北上,企图在吴淞打开缺口。】
【道光三十年四月,文翰到达上海,与两江总督陆建瀛会谈,要求转递巴麦尊致穆彰阿、耆英的照会和他本人致耆英照会。】
【陆建瀛先是拒绝,但听说英国将派船北上天津直隶,态度立即软了下来。】
【咸丰收到陆建瀛的奏折,下旨:命陆建瀛劝文翰南下,有事只许与兼理五口通商事宜的徐广缙交涉。】
【同时,他还发给徐广缙一旨,让他“坚明约束”,“折其虚,破其要挟。”】
……
大汉。
“倒是有几分英主气象。”
刘邦笑得散漫随意。
咸丰的策略很简明。
不与这些桀骜不驯的夷人们打交道,让善于制夷的大臣来办理此事。
吕雉则笑得很讽刺。
“坚明约束”
“这皇帝天真的要命。”
……
【巴麦尊的照会指责徐广缙危害中英“和好”关系,并要求在北京进行谈判,“商订其事”。】
【这种直接照会京内大臣的告状做法,使咸丰认定英方在行反间计,陷害忠良徐广缙。】
【而巴麦尊的照会不发给别人,偏偏发给穆彰阿、耆英,让咸丰对两人发生怀疑。】
【同时,文翰给耆英的照会,内中有一段话:
“兹以贵大臣本属贵国大员,熟悉外务事理,众所共知。更念本国前大臣等素与贵大臣频恒札商,极敦谊礼,衷怀欣慰,为此乘机备文,照会贵大臣阅悉。”】
【咸丰看后,以耆英所奏用人行政理财诸端,持论过偏,传旨申斥。】
【也就在这一时,咸丰以英人梗顽,命林则徐进京,听候简用。】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看着那句简短的文字。
脸上的表情是哭笑不得。
这种来自敌方的对耆英及其外交政策的赞扬,实实在在是帮倒忙。
“此时朕才理解,前文说的因为翻译问题而大事的说法。”
“确实像反间计啊。”
对于大臣来说,最要命的就是敌人的夸奖。
……
【文翰没有罢休,他派翻译麦华陀前往天津投递文书,当地地方官奉旨予以拒绝,他本人在吴淞的活动也毫无效果,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香港。】
【文翰的北上交涉无疾而终,给了咸丰信心。】
【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1850年12月1日)咸丰动手了。】
【颁下一道朱谕《罪穆彰阿、耆英诏》】
【紫禁城为之震动。】
……
天幕上。
伏案狂书的皇帝抬起头。
案上的谕旨长达千言。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着那长长的谕旨,轻声念着。
“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
“毋畏难,毋苟安。”
“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诸大端者,直陈勿隐,毋得仍顾师生之谊,援引之恩。”
“守正不阿,靖共尔位。”
“朕实有厚望焉。”
李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积郁胸臆久矣,方能一吐为快。”
“其真情实感确实有少年天子那兴除时弊之气概了。”
“可惜啊……”
长孙无忌也暗叹一声。
时代变了,皇帝。
就算国计大端直陈勿隐又能怎样呢
它不要时间来进行吗
问题是,那群人会给你时间吗
……
【朱谕颁下后,京内外大小臣工奔走捧读,齐声赞扬。】
【皇帝把穆彰阿罢斥了,把耆英降革了,道光一朝病衰的妖氛铲除了。】
【一切都好转了,这是用忠摈奸!】
【合乎“历史逻辑”的!】
【他们看到了新君的明察秋毫,看到了新君的有意振作,看到了清朝的希望!】
……
{合乎历史逻辑……真真是说透了……}
{在中国传统历史学中有一固定模式:乱世的基本表征就是奸臣当道,一旦圣主罢斥群奸,起用忠良,定云雾重开,万众欢腾,王朝也会走向中兴。}
{这一套路,经千年宣教,早已浇铸在咸丰心中,他真以为靠这一套自己就能做一名中兴的圣君。}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突然有些坐立不安。
“诸卿……这话朕怎么听得有些不对劲啊”
诸位大臣也都面面相觑。
皇帝觉得不对劲,他们还觉得不对劲呢。
这跟他们“朴素”的价值观很悖逆啊。
这天下不就是用贤则明,用不贤则昏吗
……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有事不决就相父。
诸葛亮一开始也被贤与不贤的观念所束缚。
但因为“事后诸葛亮”的特性,他比多数人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
“陛下,贤与不贤,究竟如何判断呢”
诸葛亮反问道:
“若是一人背着千古骂名,暗里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他是贤还是不贤呢”
“贤,但在万人眼中他分明是个贼人。”
“不贤,但他做的皆是活万家生民之事。”
“这是贤与不贤所能限定的吗”
“反之亦然。”
刘禅已经不是那个当初的刘禅了,他现在是『神刘禅』
“相父,朕悟了。”
“贤与不贤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如何去做。”
“所谓贤与不贤,其实是将己责推诿与他人。”
“天子的事,自有天子承担。”
……
【就此,咸丰舒志、臣子们弹冠相庆。】
【罢免穆彰阿、耆英,明确表明了咸丰的对外新政策,将启用对外强硬的官员使用强硬的手段来对抗英国等西方国家。】
【而对外强硬取决于武力的强大,若非如此,只是一种虚张。】
【咸丰也明白这个道理,在其闻悉文翰、麦华陀驾舟北上时,便提出这一问题,随后下旨:
“从前夷船由海入江,江、浙一带屡经失事,追溯前因,能勿早之为计,各沿海督抚就紧要处所,悉心察看,预为筹防,断不可稍存大意。”
“文武官员,总须慎选晓事得力者分布防堵,其一味卑谄懦弱者概应更换。”】
【谕旨颁下后,安徽布政使蒋文庆、前漕运总督周天爵、福建学政黄赞汤亦先后上奏,提具体计谋,咸丰皆发下,令沿海各省参照执行。】
……
大清康熙时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