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西夏调整(1/2)
西夏在做这十多年最大的战略调整。为了不引起大宋的反应,他们又上了一张降表,重申宋夏友好。
东线,西夏把精锐集中到夏州、石州两地,只留少量队伍守着对麟府路对面的几个寨子,这实则是弃子。
西线,西夏精锐集中到凉州、肃州、瓜州一线,放弃在天都山一带聚集的兵力,也就是西夏不打算收复天都山。
中线,强化兴庆府、西平府和韦州。其他各地各地各寨均是收缩。
这样,西夏等于自己把东、西、中线切断,这种切断不指地理上的,而是防御态势上的。东、西、中各线集重兵于核心区域,各自守卫各自区域。中线保留一支五万机动中央禁卫军作为威吓。
东线,李乾顺交给了耶律南仙,因为那里最需要辽朝的支持。辽朝西京是宋廷麟府路的侧翼,只要辽朝有所威逼,就能挟制住宋朝东线攻势。
中线,李乾顺自己坐镇,这里是西夏最后的龙兴之地,失去这里,大宋基本等于竞全功。
西线,李乾顺交给了察哥。西线才是最麻烦的,因为凉州、肃州、瓜州是一条很长的线。大宋河湟路、泾原路,后面的秦凤路都能对这里用兵,攻其一个点,逼迫各点之间相互援救。
李乾顺慎重的交代察哥,要是有战事,不能争于一点,宁肯保留有生机动精锐,形成兵力威吓,绝不能执着于守住某个城。
李乾顺要做的还有调整兵制,东西中三处各自要有几万精锐,不执着于守城,就是在旷野中拉扯,所以他放弃山势起伏的寨子,这些在他看来只会让削弱西夏兵种优势。
现在看,仁多保忠的叛夏也让李乾顺在兵权上实现全面的集权,有任何其他家族不配合这种调整,李乾顺毫不犹豫的扫荡他们的族群。西夏除去仁多家族,也没有一个家族势力还能和皇族叫板。
……
盐州。
杨元奇看着西夏这份情报,内心多少有点震惊,李乾顺不可小觑,就策略来说怎么看怎么像后世的毛爷爷“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
现在西夏对大宋实际就情况就是如此,实力全面落后,被压制在偏远区域。与其整天想着守着那点国土,不如守住核心,想办法在战场上特别野战中取得几次胜利,获得喘息机会的同事重塑信心。
杨元奇对扈三娘说:“这份策略发往军司各级军官,值得学习呀。”
这是一份看似一般的调整,很多人甚至更关注西夏军制调整,在杨元奇看来却是李乾顺的大局观,西夏兀卒能清醒的认识到宋夏攻守易势,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从心态和操作都极为得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