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何来往日之情(1/2)
见柳思南眸光淡淡,静静注视着自己。
原本满不在乎的陈睨,此刻也不由重视了起来。
“胡季犁等将素来也算恭顺,料想不会.....”
“王上!”见陈睨还是这般笃定,柳思南不禁有些头疼,当即打断道:“胡季晨将军此来大明,乃是随行伴驾,护卫王上。”
“然而回朝却只有胡将军的尸体,并且还是大明厚葬送来。”
“即便那些军中将士再怎么恪守臣子之道,可心中对陛下也当会有些许埋怨!”
“更不必说王上如今下令诸将从爪哇前线撤回。”
“本王乃是不愿落了大明诡计!”陈睨立时怒目圆睁,当即没好气道:“先前在殿上你不是不在。”
“大明显然是要将诸国联军进犯爪哇的罪责,尽数推到本王头上,嫁祸给我安南一朝。”
“倘若本王当时不应下撤军的要求,届时我安南一朝不仅要面对大明的威慑,更是时刻提防爪哇兴兵报复....”
“王上所为,自是圣明,也断无疏漏。”
“只不过!”
柳思南表情困窘,无奈说道:“只不过军中将士不知王上苦心。”
“他们只知道我朝兴兵,奔赴千里。”
“到头来非但没能开疆拓土,攻占爪哇领地。更没有搜刮财物,让将士中饱私囊。”
“未有寸功,无功而返,甚至还要将军中粮草救济给爪哇之人。”
“王上以为军中将士是否会心生埋怨?”
“这.....”
当听到柳思南表明缘由,饶是陈睨也不得不相信。
当他下令撤军的旨意送至军中之时,那些武将定然拍桌子骂娘,寻常将士也必然满脸沮丧,不愿就此罢休。
甚至!
倘若带兵的胡季犁振臂一呼,率领那些将士转过头来,回京夺位都极有可能。
“那.....”
“当下王上当做两件事!”
不等陈睨出声询问,柳思南直截了当道:“其一,封锁胡季晨将军死讯。”
“最起码不能让胡将军之死的消息传入军中。”
“其二!”
“王上此刻当速下旨,恩赏军中将士。”
“饶是爪哇一战,我军少有建功,可陛下更该重赏军中将士。”
“对待寻常兵卒,王上赏赐些许酒食,多发几分银钱,寻常兵卒便会对王上感激涕零。”
“对待中军二等将官,王上当准他们官进一级,并亲自召见,以示恩赏。”
“然而对待胡季犁、邹坞山等统军大将,王上当斥责他们兴兵不利。”
“方才不是说要重赏?”
见陈睨面露疑惑,当即出声反问。
柳思南眸中闪过一抹冷意,转而继续道:“王上当庭斥责统兵将帅用兵不利,致使爪哇缓解过来,向大明求援。”
“王上更可借此将撤军的原因归咎于胡季犁等统兵将帅身上。”
“如此这般,军心可安!”
听到柳思南这番话,陈睨微微思量,心中不禁暗道高明。
当庭训斥胡季犁等统兵大将,言说因他们用兵无方,这才导致爪哇得以向大明求援,贻误战机。
这才使得他们安南不得不撤军还朝。
如此一来,他陈睨自然也就将撤军的责任给推卸的干干净净。
至于当庭训斥胡季犁这些大将,却也不用担心他们心有怨言,举兵哗变。
毕竟军中士卒都得了赏赐,二流将官也多恩赏。
这番运作下来,即便胡季犁、邹坞山等主将心生反意,军中将官、寻常士卒也必不会追随。
而且!
陈睨觉得可以在柳思南法子的基础上,稍稍改进一些。
庭会之上,言词训斥胡季犁用兵无方,严惩同他一并统兵的邹坞山,而后对胡季犁只是口头训斥。
就说是顾忌胡季晨身死,不愿训斥其弟胡季犁。
这样一来,单独被惩处的邹坞山定与胡季晨心有嫌隙。
而百官、万民闻讯,也必认为自己这个安南国主待下仁慈。
更为主要的是,胡季晨与自己同往大明,而后自己却带着胡季晨尸体回去的这件事,自然也能顺势给压下去。
思绪至此,陈睨念头通达,看向柳思南很是愉悦道:“柳卿当真乃本王智囊,待还朝之后,本王自当重赏。”
“王上天纵圣明,微臣不敢邀功请赏。”
“只是王上既要与爪哇国休睦,此间趁爪哇使臣还在大明,王上或许可以多多走动。”
“不错,柳卿所言甚合朕心。”陈睨闻言当即起身冲门外随从喊道:“去采买些礼品,置办些贵重之物,本王要去拜访那爪哇使臣。”
不多时。
陈睨、柳思南抵达爪哇使臣李冠鑫所在的驿馆。
当看到李冠鑫的瞬间,陈睨竟也不顾安南国主的身份,当即小跑两步大步上前。
“安南国主来此,有何见教?”
面对李冠鑫极度疏远,甚至隐隐有些戒备的语气。
陈睨却毫不在意,满脸堆笑道:“尊使这话便是疏远了,你我两朝素来和睦,本王来此自是叙往日之情。”
“往日之情?”
此刻不在大明朝堂,李冠鑫也不用顾忌朱标说清,此刻更是毫无避讳当即冷冷道:“若安南王念及与我朝往日之情,便也不会成为诸国领军,率先提议攻打我朝。”
“况且在下曾闻,先前诸国使臣出使大明之际。乃是你安南使臣构陷我朝对上国不忠,更是你安南使臣提议诸国合兵,讨伐我朝!”
“如今上国方才出面调停,安南王即刻便屈尊降贵,来在下这里重述往日之情。”
“安南王就不觉得为时已晚吗?”
面对李冠鑫不留情面的斥责,陈睨刚想说诸国出兵都是大明的意思。
可不等他开口,一旁的柳思南却抢先说道:“贵使快人快语,真乃人杰。”
“既然贵使毫不遮掩,那我王自然也不会拖泥带水。”
“不错!”
“先前构陷你朝不忠上国,确为我朝使臣所为。提议诸国联军攻你爪哇,也是我朝使臣率先提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