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那么还能依靠谁呢?(2/2)
机械厂内,杨华把宋主任的意思转达给了大家,包括梁建国和几位同事。保卫处加强力量,这对提升安全和特种兵的能力都是互利共赢。余主任也承诺会给予支援,双方都能受益。杨华、王强、李华等人也都同意此方案。
几天后,奖励宣布了。由于王明的造假案件调查中的出色表现,杨华、郭亮获得嘉奖并得到现金奖金。娄女士因协助有功也被奖励。尽管集体奖没能评上,但在冶金案中保卫处的表现,让他们最终拿到了集体三等功。
又一个周过去了,刘明他们终于遇到了研究发动机的第一个重大难题——高压压气机。这种将空气压缩到更高压力的设备要求极高。团队虽有图纸参考,但在技术层面仍显得捉襟见肘。多次试验都未能满足设计要求,连续的成功至此嘎然而止。面对这样的挑战,研发组几乎昼夜不停地工作,不断尝试新材料和技术改进。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可一次次的失败让他们意识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虽然进展不如预期顺利,但整个团队并未灰心,继续摸索前进,希望能够攻克这个技术瓶颈。
如果没有当初的风扇制造项目,所有人都知道,加上这些设计图出自于李明亲自之手,他们真有可能质疑这些数据是否可靠。即便如此,张伟等人依旧感到头疼,他们的技术显然不足以胜任如此精密的工作。甚至连赵峰和王强也忍不住叹息不已。
尤其是赵峰,原本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应对这样的挑战,在三机部制作零件时已获得不少赞誉。他借用机械厂的资源,完成了石城研究所发来的任务,并通过了三机部的验收,这使他对自己的水平颇为自信。于是当机械厂遇到困难时,他自告奋勇前来帮忙,却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令他心有不甘。为了探究原因,赵峰特意咨询了三机部发动机关于压气机的设计参数,却发现其宽松度是李明图纸的两倍。按照三机部的要求,刘伟所做的本该算是合格产品;然而在李明这里却不尽然,精度要求之高足以让人抓狂。
面对这种情况,赵峰向李明表达了担忧,但只得到了一句简单而坚定的回答:“这是我设计的发动机。”这番话语让赵峰明白了对话无效的事实。尽管李明的设计可能存在超出实际生产能力的风险,大家还是期望他的参与能够解决问题。
李明来到机床前启动机器开始工作。作为一名八级钳工,他在使用数控机床方面同样表现不凡,但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失望。部件未能达到设计所需的精度,测量后的结果引发了众人的集体遗憾。如果就连李明都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还能依靠谁呢?
就在这时,李明走到了虎钳台边,决心尝试纯手工打造的方式继续努力。这种转变让大家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毕竟在过去李明曾多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可靠性。
杨书记在办公室中收到了一份关于内部审核机构的通知,意识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意味着机械厂即将迎来重大改革。虽然对李明的团队充满信心,但也必须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二车间里,李明已经专注地操作虎钳达三个小时,未有一刻停歇。张伟轻声感慨道,这体力和精力非同寻常,旁观者既钦佩又有些忐忑地等待着结果。刘大明则默默祈求李明的成功,因为这次不仅是技术和工艺上的突破,也是对未来工厂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一步。
众人期待地看着这位技艺超群的年轻人能否带来惊喜并带领大家实现这一艰难的任务。李明确实让大家拭目以待,也许他会给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解答。
在车间的一角,李华的目光始终聚焦着林伟的操作,他的神情中带着深深的敬意和理解。
“从头到尾,林总都没有半点慌乱,操作也显得井然有序,想必他心里已有十足的把握!”
李华低声说道,这种镇定自若的状态他自己也曾见过,或者说是每一位达到七级以上的钳工都会展现的状态。不然也不可能坐稳这位置。
“只是时间拖得太久了啊。”
一旁的孙强叹了口气,虽然几人的技术水平不及林伟,但他们的眼界却不低。
“快了,估计马上就要完成了。”
旁边的钱峰说道。他虽是车间主任,但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六级钳工,能够大致看出进度如何。
“真不知道是否能成功……”王亮表示出忧虑。
“我相信林总有能力做到!”
张明的声音虽低沉却十分坚定,在旁边的几个人都点头应和。他们曾在西部目睹过林伟的高超技艺,那种精度简直是不可思议。面对这样的复杂任务,似乎轻而易举。
就在这时,机器声戛然而止,原本嘈杂的车间瞬间变得安静。
“林总!”刘琴最快作出反应,见林伟放下机器、额头出汗,赶忙端起茶杯和毛巾上前。
林伟离开工位,接过毛巾擦脸,又喝了一整壶的开水以补充体液。
此时,张平等人过来检查他的作品,同时刘琴用扇子为坐在椅子上的林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