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统一未遂之后(2/2)
“什么?”
王圆以为自己听错了,这算什么投桃报李。
刘勇强道:“这些年来,日本之所以不敢扩张,不是出于道义。而是出于我们有建造一艘战列舰,而日本连对等建造一艘巡洋舰的能力都没有。”
日本人的日子过得太苦了,支柱产业就那么几个,缫丝、纺织和卖女孩,之前日子还过得去,美国大量进口日本生丝,日本丝几乎垄断了美国市场。纺织业技术不错,全国几乎都梭哈纺织业,涩泽荣一这种维新元勋不去做官,带头搞纺织业,贵族家的女眷先送到纺织厂,学会了然后去教平民女孩,纺织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办。但山东、朝鲜的纺织业起来之后,立刻就陷入困境,从美国买棉花,纺成纱线后再卖回美国。美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支撑起了日本两项国民产业。
可是汉美战争爆发,美国人进口大幅度下降不说,还大幅度提高了进口关税,要筹措军费啊!
日本立刻就进入了经济危机状态,还是深度经济危机,进口的棉花成本提高,出口的棉纱关税提高,市场还萎缩。汉美战争打了三年,日本纺织业倒闭了三成。
跟上次的欧战不一样,上次欧战日本甚至发了点战争财,这次美国自己就是工业大国,工业门类齐全,战争期间提高了所有工业品的关税来筹措军费,老百姓的钱都用来买爱国债券,几百亿美元流入战争,肥了一大批军火商,老百姓消费大大缩减,美国人也是节衣缩食来打这场仗的,所以日本彻底失去美国市场,陷入崩溃状态。
战后美国经济不可能马上恢复,政府欠了上千亿美元债务,还有五百亿美元赔款,势必长期坚持高关税来筹措资金。美国财政不会垮,纽约那批人懂得如何借新债还旧债,将这笔债务摊平到一百年来偿还。并不会让美国破产,却能在短期内,让美国经济收紧,这对日本这个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是一种灾难。
日本只有廉价倾销这一条路,所以大汉也要提高关税,让日本人即便逼死女工,也无法出口纺织品。这样可以让大汉造一艘战列舰的时候,日本连一艘炮艇都造不起,没有能力,当然就没有威胁。
而且大汉的纺织业也确实需要保护一下,战前随着山东等地的棉花种植推广,大汉的机器纺织企业才逐渐涌现,原本7年一个工业周期,这些工业会慢慢开拓本土市场,逐步更换机器设备,慢慢提高生产力。战争时期,数以百万计的订单直接砸下去,这种大订单,是无法分给那些乡村手摇纺纱机和土布机的,只有大规模生产的纺织工厂才接得住这波富贵。
可这笔订单是特许经济,战争一结束就没有了。战争中发了横财的纺织业并没有开辟出民用市场,所以短时间内他们会阵痛。大量没有开拓能力的企业会倒闭,发了横财的老板不会破产,但工人会失业。
所以为了保护这些工人,刘勇强也不得不提高关税。打击面不止日本,还包括英国。
相比日本,英国可不好惹。尤其是刚刚被日法俄联合干涉羞辱了一次,此时在外交上,还需要英国的支持。保护纺织业,很可能得罪英国。但又不能不保护。
纺织业这个行业极特殊,没多大技术含量,但却非常重要。大汉工部考察过欧洲所有国家的工业发展,最后得出结论纺织工业不可或缺,因为连瑞士这样的山区国家,工业化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纺织业产值低,但他是必需品,这就注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产量大,一个是市场比较稳定。这个市场他可能会大幅度下降,但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人总要穿衣服。
所以注定这个行业如果实现工业化,就能带动大量的蒸汽机生产,大量的机械设备生产,从而带动上游重工业。这个工业门类他不是基础工业,却是基础工业最大的市场。
于是当大汉拥有了适合植棉的山东地区后,工部联合户部就不遗余力的推广棉花种植,大量引入美国棉种,建立了种子基地,拨巨款免费给农民提供棉种。植棉是非常成功的,农田面积起初比工厂扩张更快,为了给棉农提高收入,甚至大量出口日本。但后来随着纺织工业兴起,就不需要跟日本搞产业互补了,棉花出口开始提高关税。
不止大汉这么玩,朝鲜也这么玩。朝鲜人植棉同样疯狂,这是他们唯一能开拓的支柱产业,倒不是有什么产业意识,而是为了两千多万张嘴能吃饱饭,朝鲜不敢不这么做。大汉这么做,打开了朝鲜士大夫的心结,既然大汉这么做那就是对的。士大夫阶层也普遍比较能够接受纺织业,毕竟衣食父母嘛,用洋人的机器制造棉布比制造其他产品更容易接受。
朝鲜人几乎是梭哈棉纺织业,在汉江以南的温暖土地上,开辟了2000多万亩棉田,全国一半土地都用来种棉花了。种棉花需要的劳动力比种粮食多,因此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接着开办棉纱厂,等到纺织工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立刻提高棉花关税,防止棉花被日本人买走。
两国都这么玩,几乎要把日本棉纺织业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