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就差一场革命(2/2)
这个默契英国也接受,毕竟相比法国只提供物资援助,而不参战,这是最好的结果。
于是俄国现在只能是跟美国夹攻大汉,又被大汉和英国夹攻。
法国继续保持中立,英国则保证法国湄公河殖民地的安全。日本那边,同样如此,不过日本本小,胃口不小,他让英国接受了一份条约,在日本和大汉发生战争之时,英国将保持独立。这点英国通报了大汉,大汉表示接受。对付一个小小的日本,不需要英国帮助。
法国没有参战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实力太弱,不足以对抗大汉,于是得到英国保证后,选择了中立。
最终英国的外交努力让这场战争没有发展成英汉同盟对抗法俄同盟的大战,只是英汉同盟对抗美俄两国的战争,硬实力上双方都不差,只是英俄之间已经打了两年,汉美双方才刚刚参战。
用了半年时间,伊犁驻军才大举出关,因为这时候才攻取了整个伊犁河谷,横扫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沿着欧亚大铁路开始向俄国慢慢推进。西伯利亚方向,完成了阿巴坎到贝加尔湖的实际占领,铁路还没抢修好,因为哥萨克化整为零到处骚扰,这里几乎打成了治安战形态,耗费的兵力不少,但战争烈度很低。
美洲方向,印第安王国是靠自己一人的实力,抵抗住了美军最初的攻势,将人员撤回了沿海地区,依托内华达山脉、加利福尼亚州南方防线抵抗。在大汉解决俄国之前,印第安王国很难得到实际支援。
战争持续到年底,在几次强攻英军防线,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后。俄国人作出让步,不再坚持要求整个阿尔巴尼亚,但要求得到发罗那以北地区,甚至可以放弃爱琴海沿岸土地。这样能满足希腊和奥斯曼的胃口,只瓜分塞尔维亚进行弥补,还能得到奥匈的支持。
但英国继续反对,俄国必须缩回黑海,否则免谈。英军已经登陆克里米亚,你还跟我谈地中海?
俄国做出这么大让步,是因为实在撑不住了。
这个管理粗放的国家,有的地方甚至感觉不如大清。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欧洲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在他的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竟然爆发了饥荒。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军队服役,造成粮食减产,铁路运力被军事占用,造成农村粮食运输不进来,总之都是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导致的。
这从来不是一个精细管理的国家,虽然在工农业各项指标上,都是世界级的大国,可任何方面平均下来,都是一个落后国家。
粮食总量肯定不缺,缺的是合理的机制将粮食有保障的分配给穷人。可惜没有,不但没有,还有一批大发国难财的蛀虫。当大城市粮食开始短缺的时候,有权力的官员,大贵族们不是想办法筹措粮食,而是囤积居奇。仗打了三年,粮食价格涨了十几倍,老百姓吃到嘴里的面包越来越黑,越来越硬,夹着木渣的面包能不黑不硬吗。与此相对的是,大贵族的别墅里夜夜笙歌,舞会就没断过。从前线返回的贵族军官有资格加入这纸醉金迷的生活,可在战壕里瑟瑟发抖的士兵根本就没有休假的权力,连黑面包都吃不饱。
这是一个不断改革,但没有一次彻底的国家,仿佛有无数个李鸿章不断给他修修补补,让她每一次都能稍有进步,却总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工业上虽然有世界级的轻重工业,从规模来看可以跟欧洲强国比肩,可工业全都掌握在外资手里,比利时资本、德国资本、法国资本和英国资本是最大的工业资本,本国贵族,大地主是不会投资工业的。
科技上,他有比肩欧洲一流的大学,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科学家。可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文盲,教育严重精英化,贵族化,英国也玩这一套,但英国底子厚,玩得起,靠这一套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的识字率,俄国却是百分之八十的文盲率。
这种水平,确实能工业化,百分之二十的管理者当然能带着文盲工业化,但绝对比不上全民识字的德国、法国那么精细。反映在军队中,俄国士兵永远做不出高机动的战术动作。
城市粮食得不到保证,工人自发的罢工,兵工厂都罢工了,这仗还怎么打?
“俄国人撑不住了。他们离失败就只差一场革命了!”
得知俄国工人罢工的情况,刘勇强兴奋的表示,此时汉军甚至都没能踏入俄国国境,西伯利亚方向才推进到鄂毕河附近,中亚方向都没到乌拉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