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克里米亚汗国(2/2)
必须把人固定住,所以只能搞家庭牧场制。一座座牧场建立起来,这需要投入。好在为了保护克里米亚这个战略支点,英国舍得花钱。他们或许有别的意图,比如引入大汉用来帮他们制衡陆权强国。可大汉对于陆路不相通,铁路不相连的地方不感兴趣,跨岛作业,这是人家海洋民族的习惯。当初在对马海峡选择基地的时候,海军的意见是朝鲜的釜山,而不是对马岛,因为岛屿天然不利于后勤。可英国在奥斯曼附近占了很多岛屿,比如塞浦路斯,却没有在岸上租借一个港口。海洋民族天然感觉岛屿更安全,愿意花费更多代价。
禁不住英国人一再的外交请求,也觉得帮助英国稳定克里米亚局势,有助于稳固这个同盟。大汉对英汉同盟的追求,更多是压制美国,所以不希望英国一次次卷入欧洲的争端中。刘勇强最后答应派出大量官员帮忙,但只出人,英国人出经费。数以千计的屯长级别的基层官员,往往比几个专家顾问更有用,他们可以手把手的教鞑靼人如何搞定居牧业。
过程当然不会太顺利,因为要移风易俗啊。英国人扶持的克里米亚汗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势力,上层的克里米亚大汗是支持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一杠子插到底,让每个牧民得到草场,对他这个大汗有好处。从此牧民就不是一级一级掌握在那些封建头领手中,而是可以被他这个大汗直接征召起来。
中层不服从的,有克里米亚大汗配合,英军镇压起来不要太容易。于是很快就在英国巨资投入下,每家每户都修建了固定的牛棚、马棚,圈养羊群,引入绵羊,奶牛等良种。区区十几万户,十几万棚圈英国人还是建得起的,至少比在南非修建6000公里壕沟省钱多了。
短短一年时间,经历过阵痛后的鞑靼人生产活动就彻底改变,从游牧散养,变成围栏圈养。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几千上万亩的山坡、草地,原来的各级领主变成官员。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了社会体制的改变。英国商人将大量畜牧产品收走,送来各种生活用品,绝大多数牧民的生活都得到改善,因此小闹不断,但大局始终稳定。
整整一年时间,奥斯曼帝国都毫无作为,不断镇压亚美尼亚人起义和库尔德人骚动。他的盟友按兵不动,一时间不敢同时得罪俄国和英国,因为人家背后是英汉同盟和法俄同盟。
德国人只能不断的进行外交周旋,俄国人表示只是想收回历史区域,绝不会跨过高加索山脉,甚至都不图谋格鲁吉亚,大汉表示不会在克里米亚半岛驻军,也不会干涉欧洲事务。这些都在德国容忍范围之内,或者说还不值得为了这些边边角角为奥斯曼帝国拼命。如果是冲击伊斯坦布尔,那可能就另当别论了。别说冲击这种重镇,但凡英国和大汉试图靠近巴格达大铁路,德国都有可能下场。
一年后,大汉军事顾问撤退了大半,留下的主要是一些生产专家。手把手教学,这是大汉帝国摸索出来的经验。
别看这一套牧民军屯加生产管理,这都是科学,不是一拍脑门想象的。是大汉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摸索出来的经验。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屯田历史中国古已有之,军屯跟根植于乡村的团练性质上是一样的。而对牧民的团练,其实是满清摸索出来的,如果不是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把赫哲人编成团练,谁能想到还能把团练制度引入渔猎民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验,恰恰就是大汉掌握而英国没有掌握的,靠这一套,大汉连印第安人都编成了军屯。管他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刘大汗都能给他上户口。然后将军事制度融入他们的生产体系中,又牢固,又可靠,又有战斗力,因为现在每个牧民,都是在保护他们自己的土地,财产,就算对土地概念很模糊,牛羊牲口总是看得到的。
克里米亚汗国经过这么以改革,怎么看怎么不现代,但就是好使。大汉一声令下,几万骑兵就拿起武器。除了少数城市阶层外,整个地区都成了这样的军事化区域。
为此英国花了1000万英镑,比布尔战争的花费少多了,效果却大多了。在布尔人身上花了至少2亿英镑,得到的是几十万仇视英国的帝国臣民,在克里米亚花了1000万英镑,得到的是5万以上忠诚的克里米亚骑兵。
大汉能做到这些而英国做不到,不是英国人管理世界的能力不如大汉,而是各有所长,设计一套全新的体系,去包容古老的国家文化,这一点英国人做的就很出色。比如将英式制度套在了印度头上,日后离开后印度人也能适应,在香港沿用大清律例一直到70年代,谁敢说香港不现代。
但世界太大,太复杂了,即便英国已经做了两三百年霸主,可对世界来说还是太年轻,积累的经验还是太肤浅,无法面面俱到。
还有一个原因,大英帝国还不够大,还不够帝国。他才统治了多少民族,才管理过多少种文化形态,这点上真未必比得上大汉,甚至大清在某些领域都比英国做得好,比如对游牧民族的管理上。
克里米亚汗国的农牧业改革,为英国在黑海建立了一个牢固的支点,俄国人在要回来是太难了。
英国利益暂时得到满足,搞事情的热情开始下降,这一地区开始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