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统筹之争Ⅳ2 平行内战 会昌中兴(2/2)
李隆基:“我觉得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无论如何都要顶住……”
王莽抬头望向远处,果然看到了一些可疑的身影。
现在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僵在了那里。这些繁杂的信息让他头晕目眩。
而在东晋楼里,李旦和李豫也做好了再次逃跑的准备,司马家可能撑不了多久。
偏偏在这个时候,1024号发来短信,李世民确实进过房间,搜走了很多东西……
……
空间时842年10月,得知晋朝楼附近的乱子,嬴政和刘邦立刻派人去那边协助。
他们可不希望李旦和李豫回到李家。而宇文家和陈家的人士也在派过去的人之中。
并且,刘裕要作为统筹皇帝去那边调停。
这样,在李世民的疲劳战术和声东击西下,感染者集团有两个地方出现了缺口。
其一是王莽的小屋,这部分刚才已经提到了。
王莽明显已经慌了,而且现在感染者大多认为那里才是真实目标。
然而第二个缺口才是李世民的真实目的,那便是北周朝代楼。
此前李世民已经推测出感染者可能存在一个能控制精神污染的武器。
他根据此前感染者各种行动的细节判断,这东西应该经过司马懿、宇文家和陈家之手。
而前几天的疲劳战术其实也是一种试探。他也会在不同的地方暗中探查。
此外,刘裕的风格是“莽中有稳”。他也许会剑走偏锋,但不太会直接转移那个武器。
何况北周楼就在北魏楼的附近,它们毕竟都是北朝。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综上,武器在宇文家的可能性很高,这个计划值得进行。
也许现在跑去司马家帮忙的宇文邕会将其随身携带,但自己也给李治相关的指示了。
李世民确实猜对了。
宇文泰朝所有人发出了警告,“李世民闯进来了,只有他一个人。”
他和宇文毓、宇文阐手上拿着刀枪,但都在慢慢地后退。
宇文赟已经被打晕扔在了一旁。
宇文泰大声呵斥道:“李世民,你作为统筹皇帝,不去那边处理,闯入这里干什么!”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周文帝,您知道我要做什么。”
“不妨快一些,大家都方便。该了结了。”
他面露凶光,但语气异常平静。
宇文阐躲在两个大人的身后,这两个大人深知自己绝对不是此人的对手。
意识通讯还在继续。
“父亲,逃?”
“没有时间,黑球在房间里。先让孩子走吧。”
“同志们,感染者就要栽在这里了。”
之后,他们与046交易的事也会顺藤摸瓜地被发现,他们不得不提前起事……
宇文泰开口说道:“好,还请不要为难孩子。”
李世民点点头,“只是暂时不能让他离开,先让他待在那边吧。”
他顺手指了个地方,还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随后,剩下的三人全都摆出了战斗姿态。
……
东晋楼,曹操和李治一见面就骂了起来。
一个说对方动机不纯、道德败坏,另一个说对方没有本事,就是个“二世祖”。
然后两人开始揭对方的老底。
李治太投入了,以至于没有注意到一个关键的迹象。
他身边的汉化胡人的势头开始减弱,甚至开始退却了。
另一边,宇文邕跑到半路,得知了北周那边的变故,便匆匆往回返。
陈家被拖住了,自己也许就是唯一的支援。
当他赶到时,宇文毓已经不省人事,宇文泰还在尽力抵抗。
李世民扯住他的胳膊,往前拉,然后便朝他的后颈猛砸。
宇文泰最终倒在地上,除了宇文阐外只剩下宇文邕一人了。
那个黑球就在隔壁房间的抽屉里。
李世民眼中带着血丝,一步一步朝宇文邕的方向靠近。
但元恪这颗雷终于炸了,这是继刘义隆之后的第二颗雷。
李世民口袋中的通讯器发出了响声。
李治:“北魏、后赵、前秦擅自撤退了!”
回到十分钟前,元宏去找了苻坚,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元宏:“您说,我们在内斗,最开心的难道不是‘反李同盟’吗?”
“李世民或许有自己的道理,但我却完全想不通。这样真的好吗?”
苻坚反驳道:“也许他知道的更多呢。空间的怪事不能拿人间的道理解释。”
元宏:“但您不觉得过头了吗?”
“也许这种阵痛是好的,但现在我们这边比反李同盟乱多了。”
苻坚制止了元宏,没让他继续说下去。
他理解李世民的想法,想在大唐灭亡前多做一些事情。
可他偏激了,太着急了。
他的计划是很完善,但嬴政和刘邦那边后续反应会如何呢?
反李同盟更团结了。刘裕的南朝联盟中有多人直接表示要打热战。
他们要以李旦和李豫为人质。李世民就不管他们两个了?
而且李家剩下被幽禁的成员怎么办?甭管他们的想法如何,他们也可以出力啊。
“唉,真令人惋惜!前秦的撤出吧。”
“我们北魏也一样……”
回到北周楼,李世民比宇文邕还早意识到这个消息的意义。
他什么都不管了,一把将宇文邕扔了出去,然后在房间中到处搜索。
他们撤退了,甚至连唐朝楼附近的看守也撤出了。
感染者李家会趁机逃跑,而且他们很快会来这支援。
自己若是还在这,宇文家会反诬他一口,而且连李治都会受到影响。
没时间了!他拳头紧握,只得不甘地离开。
功亏一篑!
汉化胡人集团的卧底出手了,并影响了元宏和苻坚的决策。
唉,自己算漏了,并不能怪他们,这对他们太难了。
还是只能接着对峙,还得面对失败的影响。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感到一阵绝望。
……
事后清算之后再说,这里先交代下唐朝这段时间的情况。
842年,面对回鹘的入侵,朝廷让刘沔、张仲武、李思忠(回鹘降将,赐名)、石雄、朱邪赤心等人多路出击。
843年,石雄击败乌介可汗,大获全胜,并接回了太和公主(李纯之女)。
乌介可汗逃跑,李思忠调到长安,剩下的南迁回鹘逐渐融入各地。
黠戛斯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解决了外患,接下来要解决内政和地方藩镇问题了。
李炎对仇士良明升暗降,最终他体面的主动退休了。
843年4月,一直不安分的刘从谏离世,侄子刘稹自立为昭义留后。
如果是在以往,昭义就这样割据自立了,但这时朝堂上可是李炎和李德裕。
他们换了个思路,卢龙、魏博、成德三镇割据可以,朝廷治不了你们。
但其他藩镇绝对不行。你们三镇若想保住自己割据的特权,就帮着朝廷讨伐昭义吧。
5月,朝廷下诏讨伐昭义。
卢龙张仲武继续防备回鹘,魏博何弘敬和成德王元奎也要参与讨伐。
王元奎作战比较卖力,何弘敬在忠武军的“催促”下也开始行动。
石雄等将领也攻克了多地。
但这次讨伐困难重重。12月,己方将领杨弁在太原作乱,次年2月被平定。
朝廷继续死磕昭义,昭义内部也人心离散。
844年8月,昭义的多个郡县向朝廷投降,9月,刘稹被杀,昭义投降。
这些年来,唐朝有效解决了多个隐患,终于扭转了之前的颓势,史称“会昌中兴”。
但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美好。
仇士良虽倒台,但宦官势力尚存。
朝廷只能与河朔三镇妥协,并联合多个藩镇花费一年多才能平定昭义。
可以看出经济已经很困难了。
此时的唐朝,连“元和中兴”这种表面上的藩镇臣服都做不到了。
空间内外,内耗还远远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