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第二日播放结束,各朝评论1(2/2)
大汉,长安。
吕雉看着刘邦兴致勃勃的将手中的腊肉、米、油交给宫人,让他们去做饭,有些不解。
“陛下就没什么想对儿孙们说的?”
“乃公又不像始皇,一个火药而已,都要在天幕上炫耀一番。”
“乃公的大汉也不是二世而亡,足足有四百年,乃公没什么话对儿孙说。”
“说了他们又不会听,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去吧。”
大唐,贞观年间。
天幕结束的时候,李渊就走了,对于抢评论机会,他没有任何兴趣。
儿孙是二郎的儿孙,朕能对他们说什么?
又或者对武德年间的自己说,传位给二郎或者杀二郎吗?
有什么用吗?
有人会听吗?
能解武德年间的困境吗?
还不如不抢,免得抢到了又不知道说什么。
殿内。
李世民看着独自前来的内侍,皱起眉头:“孙神医呢?”
内侍闻言,连忙跪地,头如捣蒜般砰砰作响。
“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无巨细的说给朕听!”
三分钟前。
内侍带着孙思邈,与李渊在路上相遇。
“拜见上皇。”
“孙神医这是进宫报喜?”
“火药有了进展,想必几日之内就能造个火器雏形。”
“孙神医果然不愧是神医。”
李渊扶着腰低下头,内侍见李渊有话要对孙思邈说,便往后退去,却被李渊拦下。
“你也听,否则传出去,会被人说太上皇欲用火器谋反呢!”
内侍连忙跪倒在地,口称不敢。
李渊小声的问道:“孙神医可善男科?”
“二郎久经沙场,身有隐疾,那方面还行,就是时间短了点,神医可有强肾固本之法?”
孙思邈一脸疑惑,这事应该陛下对自己说啊,怎么可能让上皇代劳?
“二郎要脸嘛,你懂的,男人嘛。”
孙思邈虽然很怀疑上皇是在说自己,却没有拆穿,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确实有法能治。
“可还有其他病症?”
“时间短,腰疼,尿的时候有点像滴水。”
“能治,现在抓药吗?”
李渊点点头,又小声问道:“有没有专门延长时间的方法,立刻见效且对身体伤害不大的?”
“有,但是需要的药材很名贵。”
“朕……朕的二郎乃是大唐天子,富有四海,名贵药材不缺,神医随朕走一趟,先把药给二郎抓上,可好?”
孙思邈这下很确定了,不是陛下想要,是上皇自己想要。
但上皇都已经抓着自己的手,难道自己还能拒绝吗?
李渊轻轻踢了一脚内侍,让他抬起头来,“回去对二郎说,朕带着孙神医帮他抓药去了。”
内侍颤颤巍巍一字不差的讲完太上皇与李渊的对话,将头深深埋下。
殿外晚风轻轻的吹,落在他耳中像是列祖列宗在呼唤自己。
但李世民并没有如内侍设想一般勃然大怒,反而喃喃自语:“孙神医还真有方子啊?”
“起来吧,是朕让你一字不差的告诉朕,其中些许冒犯之言,朕不怪你。”
“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交给你!”李世民走上前将不敢起身的内侍扶起,又轻轻为他拍打着身上的灰尘。
内侍何曾享受过这般待遇,这一刻,别说让他去做一件事,即便马上让他去死,内侍也是毫不犹豫的。
“今夜你去上皇宫殿外守着,把该记的记下来,朕怕上皇纵欲过度。”
“陛下,记什么?”
李世民小声对内侍嘱咐一番。
内侍嘴巴瞬间张大,能塞进去一颗鹅蛋。
“这件事,天知地知,朕知你知,朕不希望有第三个人知道!”
【隋朝.隋文帝时期.杨坚:史书上关于广儿的记载是依照惯例吗?】
所谓的依照惯例,即将王朝末年的几位君主,尤其是末代君主的错误放大,功绩模糊,有的甚至会编造一些不存在之事。
杨坚很想知道史书的记载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虽然他不确定唐朝的人会不会告诉自己,但他很确定一点,如果李渊当皇帝的时期,李渊抢到了一定会告诉自己。
【唐朝.武德年间.李渊:本朝依照惯例,些许夸张,但并未编造,后朝不知。】
杨坚叹了口气,挥挥手让杨勇、杨广、李渊回家休息了。
顿了顿,又命宫人将杨广、杨勇叫了回来。
杨坚看向杨广:“回去好好想想,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导致亡了国,朝臣也好、世家也罢,亦或者你自身原因,凡是你想到的,都给朕写出来。”
杨坚侧过头,看向杨勇:“你如果登基之后,会如何治国,不要给朕写什么大道理,写具体措施和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你会如何应对!”
杨坚强调道:“你们只有这一次机会!”
望着两个儿子远去的背影,杨坚无奈的叹了口气。
一个儿子不争气,名正言顺的太子争不过弟弟,另一个太争气,争气到把国家都亡了。
两个人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饭桶生的儿子。
“阿嚏。”宫外正思索着是不是逃过一劫的李渊连忙紧了紧衣袖。
......
大唐,不讲武德的武德年间。
唐皇李渊也叹了口气。
自己只是随手一点,居然抢到了。
自己本想直接兑换成肉米,不发表任何话语的。
但杨坚的信息出现了,为了开皇年间的一家老小性命。
“唉,开皇年间的全家性命在别人手中,或有解法。”
“可如今几个儿子的性命在自己手中,却不知道如何解……”
……
【西辽.耶律大石:辽国乃汉家正统,大辽以后世官话为雅音,以后世文字为官文。
古语有云:唇亡齿寒,却不想宋国学东吴联曹害刘,行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导致国都沦丧、汉家衣冠南渡。
金国女真者,蛮夷也,不通教化,率兽食人。
宋国君臣因一己之私,以致汉家半壁江山沦入胡虏之手,难道不愧对汉家诸位先贤圣皇吗?
今之大世,正如三国末年,辽国如昭烈帝武侯治下之季汉,宋国如孙权治下之东吴。
耶律氏,刘姓,尧帝苗裔也。
宋国,赵姓,舜帝苗裔也。
金国,女真蛮夷也。
大辽不日就将北伐,宋国君臣当思之慎之,莫要再做胡人快汉人痛之事。
岳飞者,汉之良将也,若宋国君臣恨之、厌之、弃之,君可往辽国来。
君若来,朕当效仿昭烈帝与武侯旧事,拜君为丞相,总揽军政大事。
大辽君、臣、民,皆说汉话、习汉字、行汉礼,立志一统汉家江山,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复三代盛世。】
始皇数了数,这都快三百字了。
“他怎么能发这么多字?”
扶苏指了指自己面前的天幕。
【规则第三条第二小项:今日可发送字数为三百字,标点符号不计入。】
“吸!”
“呼!”
始皇深吸一口气。
失算了,还以为规则和昨天一样。
东汉,公安县,湖边。
张飞一脸问号,“不是,他怎么能发这么多?”
刘备解释道:“因为今天规则改了,三百字。”
“三弟,刚才我发的,你没有看吗?”
“全是人名,俺还以为没超过一百五呢……”
“不对啊,大哥,既然是三百字,抛去前后的话语,也能发五十个名字吧,您怎么没发完?”
“您该不会是……”
刘备点点头,示意张飞看看自己发的。
张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还好有字数限制,若是没有限制,大哥能把军候和屯长的名字都打上去。
曹营。
“蛮夷就是蛮夷,居然把孤比作金国女真?”
曹操在记仇本上,将耶律大石的名字写在李世民与刘备之前。
“孤记着后人好像讲过耶律部出自鲜卑?”
曹操磨着牙,给孤等着!
等孤收拾了大耳贼,就来收拾你们。
南宋,绍兴年间。
“耶律大石倒是有趣,将金国比作曹魏,将大宋比作孙吴,他自己倒成了汉家正统。”
赵官家一点都不生气,饶有兴致的挑起一块鱼肉,喂给杨舍人捡来的颇有灵性的野鸭子。(第237章)
金国。
金太宗吴乞买,汉名完颜晟,他本来是很生气的。
若不是西辽众人逃跑的速度太快,他们的坟头草都快三丈高了。
如今西夏臣服,宋国求和,他一个苟延残喘之人,也好意思扬言北伐、还于旧都?
然而,降将郭药师喝彩道:“说得好。”
“耶律大石将大金比作曹魏,岂不正说明大金将来会一统天下?”
降都降了,而且先降宋,又降金,现在拍马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完颜宗翰正想法子收拾自己,若不紧跟完颜晟的步伐,到时候谁能救自己?
现在金国的制度,堪称一锅乱炖。
女真最开始的制度,是大家商量着来。
完颜阿骨打改为勃极烈制度,将大家商量着来,改为皇帝朝政和少数国相级别的高级核心官员共议国事。
完颜晟继位之后,又在缓步推行三省六部制,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内核是一样的。
但其他人不干了,凭什么分权给汉人?
即便不分权给汉人,本来是一个皇帝加几个常务副皇帝大家商量着来,你居然想大权独揽,没门!
而郭药师首当其冲,他是降将,又是汉人,且是完颜晟的支持者,至少在其他人眼中他是。
这时候除了选择一条道走到黑,支持完颜晟对内部改制,已经没其他选择了。
他总不能背叛完颜晟,去投靠宗室反对派吧?
那不成了三姓家奴了。
何况你调转门头,别人就一定要你吗?
谁知道你是真心投靠,还是来当卧底的?
即便别人接受自己投靠,结果就一定很好吗?
降宋、降金,尚且还能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但背叛目前来说对自己很好的完颜晟,无论事成事败,之后自己一定会被杀的。
没人喜欢叛徒,还是叛变了无数次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