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波兰的困境(1/2)
郑鸿逵的这番话让王夫之哑然失笑,仔细想想他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自己倒是钻了牛角尖了。
不管波兰王国究竟如何,议会的权利是否凌驾于王权,可瓦迪斯瓦夫四世却是实实在在的国王。而且来到欧罗巴这么久,王夫之也亲身体会欧罗巴政体和大明的大不相同,相比东方,欧罗巴诸国并没有中国那样的高度中央集权,这些国家基本都受到宗教的影响,教会在各国的力量极其强大,再加上贵族体系的根深蒂固,国王的权力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更没有中国君权天授的说法。
在欧罗巴,君王的权力来自于神授和贵族阶级的拥戴,同教会、贵族们联手治理国家。君王在通常情况下仅仅只是一个代表罢了,所受到的限制不少,这种情况更类似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却在宗教方面却又有着不同。
就像波兰国王,国家政权基本全控制在议会手中,此外就是教会的影响力。国王作为吉祥物虽是国家的象征,却没太多实权。可不管怎么说,国王毕竟还是国王,一旦国王在外交上做出承诺,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态度,至于最终能兑现多少虽然要看后续议会的态度,但为了国家,想来瓦迪斯瓦夫四世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促成,这个难题不应该王夫之来考虑,而是对方考虑才对。
再者,大明毕竟离欧罗巴实在太远了,如此遥远的距离大明实际能对欧罗巴产生的影响很是有限。他们出使欧罗巴的目的不是其他,而是在欧罗巴找寻能遏制沙皇俄国并同其进行军事打击的国家,同时也从欧罗巴带回大明所需要的工匠、学者还有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信息罢了。
从这点来看,无论波兰王国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满足一部分就是成绩。再说了,这一路上王夫之对波兰也有了不少了解,清楚波兰王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重重矛盾,两国本就地域上接壤,而且因为波兰王国向东扩张和沙皇俄国意图向西进军的缘故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十几年前因为波兰王位的更替缘故,两国还爆发了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战争,在这场斯摩棱斯克战争中波兰王国最终获得了胜利,沙皇俄国的主力部队投降并签署了波尔亚诺夫卡条约,条约中沙皇俄国无奈承认波兰立陶宛联邦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
这场战争波兰一方的统帅不是别人,正是这位瓦迪斯瓦夫四世国王陛下,当时的瓦迪斯瓦夫四世刚刚登上波兰王位不久,而那时候的沙皇俄国觉得波兰王位更替,再加上新王还没坐稳王位,而且波兰的政体又是议会制度,国内必定混乱,趁此机会举重兵向西发动战争,从波兰手中夺取斯摩棱斯克的主权,成功的概率极大。
而事实沙皇俄国也是这么干的,在战争爆发后波兰王国猝不及防,被沙皇俄国的主力大军直接突破了边境防线,一口气就打进了立陶宛境内。而且在沙皇俄国的强大攻势下,边境的波兰军队根本没还手之力,节节后退丢失了大片领土。
见战事顺利,俄国人气势如虹,不再满足开战前意图仅仅染指斯摩棱斯克的主权的想法,进一步扩大战争意图一口吞并掉整个立陶宛地区。而这个时候,波兰议会的议员老爷们全都慌了,他们根本没想到战争会突然爆发,更想不到会短短时间内打成这样。一旦波兰丢掉了立陶宛,那么名义上的联邦就不复存在,而作为议员的众人也将丢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刚刚登基的瓦迪斯瓦夫四世表现出了坚决抵抗的态度,挺身而出说服了议会,以国王的名义召集大军整军再战。在之后的战争中,瓦迪斯瓦夫四世亲临前线,指挥各部顽强抵抗,身先士卒率领刚刚组建的援军增援。
组建援军的时候,瓦迪斯瓦夫四世以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军队模式进行整编,召集了由波兰人、哥萨克人、德意志人、立陶宛人为核心,共计21500人的大军。
这支军队瓦迪斯瓦夫四世编为24旗队翼骑兵、27旗队轻甲骑兵、10中队德意志式手枪骑兵、7个立陶宛骑兵团、7个大龙骑兵团、和20个步兵团,再加10000名步兵按先进的西式管理方法管理,这种军队结构在当时的联邦军队中是从未有过的,而正是因为瓦迪斯瓦夫四世的魄力和卓越指挥能力,终于扭转了战局。
最终瓦迪斯瓦夫四世率领军队击败了强敌,逼迫对手签署条约,赢得了斯摩棱斯克战争的胜利。当时这位国王在波兰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被所有波兰人称为“英雄”而无比爱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