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改革开放(三)(1/2)
【改革开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改革了内部市场环境,允许私有制经营,开放后才有吸引外资进驻的基础。
两者分开进行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在中国真正实行改革开放之前,由发达国家的劳资问题引发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了。
率先承接这一波产业转移的是,是美国有意布局扶持的日本和联邦德国。
其次是那些对美国而言扶持有利的,又没有政治制度障碍的经济体。
这些地区或经济体都是美国转移劳资矛盾的同时,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蔓延,同时扩张自己影响力的布局。
他们承接了这一波的产业转移浪潮。
资本带着大量的科技和资金涌入,基础工业建设遍地开花,这些由战后衰败或本就落后贫困的地区,在较的短时间内却都实现了经济腾飞。
日本和德国更是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二战仅过去不到二十年,原本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就先后在经济领域超越了二战胜利国英国和法国。
不过不管是亚洲四小龙还是日本德国,他们的体量都太小了,不管是土地面积、人口都不够承担发达国家那么多的产业转移,或者说满足不了那么多资本赚钱的需求。
并且因为体量太小,他们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迅速攀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成本上去了,可赚取的利润降低了,资本当然不满足。
正是在这个资本寻求新的产业转移目标,中国这个体量和市场都足够庞大的经济体,在组织海外考察团领略到海外发达国家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后,也有意向趁势在美国有意拉拢的时刻,加入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
国家领导人早已有的改变想法,在排除国内思想的重重阻力后,最终付诸为改革开放。
197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引进成套的技术和设备,总计四十三亿美元,所以也被称为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是中国正式改革开放前的一次重要尝试。
国家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投资建设,改变一直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加强民用领域建设,建成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体系。
所以这次开放引进的很多都是民用领域的技术和设备。
像化肥生产设备、火力发电机组、石油和燃气加工设备、钢铁加工塑形的轧钢设备、制造服装的化纤、采煤机组等等。
低成本高质量的化肥,让中国的农业亩产逐年上涨。
化纤让中国的普通百姓不再只有朴素单调的着装,服装变得丰富多样,便宜又易加工的化纤还可以用来生产编织袋。
发电更高效稳定,功率还更大的火力发电机组,让中国的电力工业得以蓬勃发展,居民用电也更加普遍。
时隔多年,中国早在第三次五年计划时就想平衡发展的设想,终于开始实现了。
人民也是第一次享受到了协调发展带来的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