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儿子的心思,老朱懂!(1/2)
第678章儿子的心思,老朱懂!
他们没有办法获得科举制度的好处就开始嘲讽,他们没有办法在高考的时候获得好处,他们就开始抨击。
科举制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给了普通百姓一条上升的通道,而且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一条道路。
如果像三国时期魏国那样搞一个什么九品中正制,那很容易的,只要你家里有人是名流那你就可以当官,这很容易的,因为很多人都会帮着一起来维护这个制度。
因为这是所有人的蛋糕,没有人希望这个蛋糕被其他人瓜分掉,我不需要太过于努力就能让很多得到这部分利益的人,跟着我一起来守护这份蛋糕,就是这么简单的。
这一切都是需要通过你家里有多少实力而来的,你家族要是没有什么实力的话,你一辈子也只能是百姓,甚至你的后辈儿孙世世代代也都是百姓,根本不可能有上升的途径。
但是科举制度却给了一个这么好的途径。
即便科举制度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不可抹黑的是,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普及才让那些门法规组没有了那么强的垄断能力。
大部分都是底层上来的官员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才能让王朝的活力更加好,这就是陈寒现在要去做的事情。
既然现在八股文还没有真正的确定下来,那就很简单,绝对不能让这些会让将来很多人都陷入麻烦的八股文,彻底的消失在世界上,科举制度还可以继续的,只要能让更多的百姓接受这一套,完全是可以搞另一套。
其实百姓们并不会太关心什么政治之类的,他们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当官就行,至于什么思想之类的老百姓们是不相信的,其实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我吃更多的饭就行。
至于其他的对于他们来讲重要吗
其实不重要。
而这也是陈寒为什么一定要推行教育的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教育没有更多的人知道知识,那将会有更多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来选择,甚至都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像个人一样。
因为很多的老百姓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
他这一辈子就只知道在地里种粮食,一辈子就只知道这样才能活下去。
而即便教育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能让一个人瞬间成为有用的人,但是只要让他明白自己还可以做点其他的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人才真正井喷的源泉。
如果仅仅只是靠着科举的话,那估计是很难有真正的天才被挖掘出来。
毕竟天才都是偏科的。
很多天才根本不可能顺利通过科举制度的考核。
有时候这些天才可能胆小如鼠,见到人还会流哈喇子。
但是在某种特定的行业里面,这些天彩汪汪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而这是科举制度所不能涉及到的。
而陈寒之所以要建设大学,就是希望这样的人才不通过科举制度,只要能胜任大学的节奏,那就都能来大明工程学院。
现在的陈寒正在沉浸于这些事情上,过得非常充实。
而朱标之所以担心就是因为现在好像有很多人,正在抱怨灾民的出现。
朱元璋看到朱标脸上的表情之后,微微一笑:“老大,你知不知道你跟你女婿最大的区别在哪”
朱标听陈寒这么一说,脑子里开始组织词汇,可是始终是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
见朱标没有说话,朱元璋自己说了出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太循规蹈矩,你希望一切都在律法的约束之下。”
听父亲这样一说朱标顿时觉得好像是对的,自己的确是有这方面的毛病,这也不能怪他,而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验,他发现大部分时候都需要在遵守客观的律法的基础上,才能让更多的事情变得可控。
陈寒的行事方法固然很好但是多少有点离经叛道,如果真的再次出现一个陈寒这样的全知全能的人才,那大明王朝所有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很多人不可能像陈寒这样行事,所以才难能可贵。
朱标没有听错,朱元璋其实就是在养着陈寒,不管是出于什么事都能稳坐钓鱼台,这才是朱元璋最希望后辈儿孙们要做的事情。
因为朱元璋也一直觉得陈寒是对的,对于朱元璋来讲陈寒现在对于老爷子来讲就是,将来自己的儿孙们不需要太努力都能过上好日子的帮手。
如果能够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大明王朝将来的潜力有多少,那老百姓们还需要那么担惊受怕吗
既然不需要难道那些老百姓就是那样的愚蠢,一定要想着要怎么才能让大明倒台
这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朱元璋连这点东西都不明白的话,那真是白活了。
说实话一开始的朱元璋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同意陈寒的说法,知道陈寒现在已经将大部分的问题都给解决之后,他才明白原来陈寒说的是对的,因为自己没有未来的那六七百年的知识,就应该要认输。
他现在唯一庆幸的就是陈寒好像对权力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强烈的好奇心,甚至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因为权利带来的,必须要好好地珍惜这一切。
正是因为如此现在他才会这么努力的工作。
其实朱元璋一直都看在眼里一直都非常喜欢陈寒。
所以才会对自己的儿子朱标说出这样的一番话。
朱标的确是非常的优秀但是他好像不明白,不少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一定要在律法的约束之下,才能做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