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曹魏反扑,十万鲜卑入长安(求票)(2/2)
诸葛亮点头:“自檀石槐死后,鲜卑就一分为三,太原、雁门等地的步度根,代郡、上谷等地的轲比能,以及辽西、右北平等地的素利。
后来轲比能壮大兼并各部,步度根和素利为求自保选择了向曹丕寻求庇护,曹丕也因此在幽并一带部署重兵来平衡鲜卑各部。
若是往日,轲比能忌恨曹丕阻挠他兼并鲜卑各部,不仅不会听命于曹丕,还有可能成为陛下的助力。
而如今,曹丕在雍凉荆扬战场上节节失利,必会改变对轲比能的态度,转剿为抚,甚至于结盟许利都有可能。
轲比能想兼并鲜卑各部,就不会拒绝曹丕的善意,眼下又是秋冬之际,轲比能不能抢曹丕,那就只能来抢陛下了。”
“鲜卑!”刘备咬牙切齿,冷笑连连:“曹丕小儿,这是觉得朕年迈了,好欺负了?他能调鲜卑,朕难道不能调西羌?即刻给孟起传令,令其调羌兵助阵。”
由于中原人口骤减。
各方势力许利征调胡人蛮夷为兵已经是常态。
以长安目前的兵力,若要在对付曹彰的同时还要对付南下的鲜卑,刘备是力有不逮的。
可刘备也不是善茬。
尤其是有羌人中号称“神威天将军”的马超在,只要在给足钱粮,征调羌人为兵也只是马超一句话的事。
不过这个命令,刚说出口就被诸葛亮反驳了:“陛下,如今雍凉初定,若调羌人为兵,恐令诸县士民惊慌。”
对于上位者而言,征调羌人为兵也只是让附属部落去打仗,让自己人少死一点。
但对下层士民而言,羌人为祸雍凉多年,彼此间仇恨不少。
尤其是陇右诸县,更是有不少士民的家眷都被羌人所害。
再加上羌人一向无军纪,也难以约束,征调到长安途中指不定又会去祸害沿途诸县。
这对安抚雍凉士民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诸葛亮并不反对征调羌兵,诸葛亮反对的是雍凉初定的时候去征调羌兵。
在诸葛亮的西和诸戎构想中,即便要征调,羌兵也得规规矩矩的来,且不会让诸县士民惊惧。
而现在。
即便有马超在,也还做不到让羌人规规矩矩。
诸县士民对羌人的恨意也无法消除,更不可能沿途提供钱粮。
刘备蹙眉。
方才只顾着气愤,忘记了民心尚未稳定。
刘备靠什么让雍凉的士民放弃支持曹魏?
靠的就是仁义。
若没了仁义,那刘备就跟曹魏没什么区别,自然也得不到雍凉士民的真心拥护。
相对于引羌兵击鲜卑,雍凉诸县的士民更为重要。
“若不引羌兵助阵,丞相可还有良策退敌?”刘备再次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目光灼灼:“陛下,荆扬二州短时间内不会再有战事,即便有也不需要燕王坐镇了。是时候调燕王入长安了!”
刘备面有难色:“丞相,何必再劳累燕王,朕虽年迈,但尚能再战。”
关羽也反对道:“丞相,关某虽老,但也能提刀策马。燕王征战累年,都不曾有多少休憩之日,也该让燕王休息上一年半载了。”
虽然刘备和关羽口中都称不能劳累刘封,但诸葛亮又怎么可能看不出二人的真正心思?
不外乎:不服老!
刘封若是来了长安,还有刘备和关羽什么事?
什么?
刘备是皇帝?关羽是大司马?
可刘封是晚辈啊!
一句杀鸡焉用宰牛刀,就能让刘备和关羽乖乖的留在长安城。
诸葛亮直言劝谏:“恕臣直言,陛下今年六十六了,大司马也年事已高。
人老不以筋骨为能,兼之秋冬天寒,倘若陛下或大司马有个闪失,不仅会令军心受挫,还会影响伐伪魏定中原的大计。”
刘备不服:“丞相,人皆有一死,朕活了六十六,已经是天赐了,何必再奢求更多?倘若朕命该如此,又岂能强求?”
关羽也道:“丞相,关某岂不如汉升?将军马革裹尸,乃是无上殊荣!”
都说人越老越顽固,刘备和关羽也不例外。
诸葛亮顿感头疼不已,暗道:不如暗中给燕王传讯。
想法刚刚生出,刘备就道:“丞相,无朕的命令,绝不可告知燕王。即便不用羌兵,朕也能退鲜卑。”
关羽也道:“丞相,军事上的应对,就交给陛下和关某了,你是丞相,本就诸事劳累,不用再分心军事。
听闻丞相最近茶饭不思,定是劳累过度所致,丞相正值英年,乃是陛下今后要托付大事之人,可不能如周瑜一般英年早逝了。”
刘备和关羽一唱一和,让诸葛亮无法可说。
叹了口气,诸葛亮不再直接劝谏。
诸葛亮很清楚,此刻的刘备和关羽是听不进劝谏的。
想让两个不服老的改变主意,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能办得到的。
略想片刻。
诸葛亮又道:“陛下若不肯调燕王入长安,可调张司隶入长安。”
对于这个提议,刘备和关羽倒没有再反对。
即便诸葛亮不提,刘备也有调张飞入长安的打算。
见诸葛亮满脸忧愁,刘备又安抚道:“丞相莫要忧虑,政务丞相负责,军务朕来负责,莫说如今的鲜卑早已不如以前,就算是檀石槐还活着朕也不惧!
丞相,你可千万别偷偷给燕王送信啊!”
最后一句,刘备加重了语气。
诸葛亮只能应诺:“臣,谨遵陛下之命。”
离开未央宫后,诸葛亮满脸愁容的回到了丞相府。
刚到丞相府,门人就称“奋威将军在府中静候”。
奋威将军即王平。
破长安后。
王平和李平二人就因军功升迁为奋威将军和奋武将军。
诸葛亮没有多想,径直来见王平,问道:“奋威将军来寻我,可有要事?”
王平应道:“燕王殿下离开长安前曾叮嘱过我,倘若曹彰或张郃有进犯长安之意,我可寻丞相请教对策。”
诸葛亮微微一惊:“奋威将军这话不对了。陛下和大司马都在长安,若有战事自有陛下和大将军决断。你来问我,却是何意?”
王平直言不讳:“燕王殿下曾言,丞相乃是顾全大局之人且又乐于教人,寻丞相请教对策,乃是虚心求学。”
“奋威将军,我方才见了陛下,陛下只令我管政务,所以你想请教的对策,我是不懂的。或许,你应该去向燕王请教。”诸葛亮在“燕王”二字上加重了语气。
原本诸葛亮就为刘备和关羽执拗而犯愁,此刻自然没心思来教王平。
就算教了,又能如何?
难道王平还能改变刘备和关羽的意志?
虽然刘备也很喜欢王平,但还没喜欢到对王平言听计从的程度。
听出了诸葛亮语气中的不耐烦,王平又问:“丞相,请恕我失礼再多问一句。不知丞相认为,曹彰这次进犯长安,是否是虚张声势?”
诸葛亮眉头一挑。
这王平,来得蹊跷啊。
琢磨了片刻,诸葛亮逐渐品出了味道。
“是否是虚张声势自有陛下和大司马决断,奋威将军何必自寻烦恼?”诸葛亮试探一问。
王平语气如旧:“请丞相恕我愚钝,这些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这是燕王殿下让我这般问的。”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徐徐吐出六个字:“并非虚张声势。”
王平拱手再问:“丞相可否告知,陛下是否有意召燕王入长安?”
诸葛亮精神一震。
竟问得如此直白?
看来燕王对长安一直都有关注啊。
想到这里,诸葛亮笑道:“长安有大司马在,何必召燕王入长安?陛下虽然年迈,但也能策马弯弓。别说一个小小的曹彰,就算有鲜卑大军南下,陛下也能对付。”
王平眼皮一跳。
敏锐的听出了诸葛亮话中的暗示,尤其是加重了语气的“鲜卑大军南下”。
“谢丞相赐教。”王平再拜。
诸葛亮此刻的心情也放松了:“奋威将军客气了,今后若有疑惑,都可来丞相府寻我,若我有空闲,也会与你探讨一二。”
看着王平离开的身影,诸葛亮自言低语:“陛下,臣可没偷偷给燕王送信,是燕王自己派人问的。”
原本诸葛亮还在犹豫要不要私底下给刘封去信。
若是去信,就是抗命,还会惹得刘备不快;若是不去信,又怕刘备有个闪失。
现在好了。
刘封在去荆州前就有安排,也省了诸葛亮的事。
虽然王平说的话未必全是真,但诸葛亮也不在意王平话中有几分真假。
只要鲜卑可能或南下这事能让刘封知道,就足够了。
剩下的。
刘封自然有办法应对。
如诸葛亮预料。
王平在返回营中后,就派了亲信星夜兼程的南下江陵,只比调张飞入长安的诏命晚了半个时辰。
“曹彰和鲜卑都要打长安?这可是个稀罕事,曹丕这是不敢在荆扬跟孤对阵,准备转移战场了。
父皇不调孤入长安反调三叔入长安,还说什么想三叔了,这蹩脚的理由,父皇这是想亲征?”
将王平的密信一扔,刘封起身而笑。
“杀鸡焉用宰牛刀,区区鲜卑何须父皇上阵。”
“孤,也该回长安述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