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论功行赏二(2/2)
刘勇和王虎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跪地高呼:“谢陛下隆恩!臣等愿为陛下效死!”
李昊然看着他们,心中感慨万千。他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汉的勇士,是国家的脊梁。因为有你们,朕才能高枕无忧,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保持英勇无畏的精神,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在宣读封赏圣旨的过程中,朝堂上的气氛热烈而庄重。文武百官们有的面露喜色,为自己或同僚得到封赏而高兴;有的则暗自思索,激励自己以后要更加努力,争取也能得到朝廷的认可。
而李昊然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群臣,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次的封赏不仅是对将士们和功臣们的奖励,更是对朝廷上下的一种激励。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然而,他也明白,封赏之事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在朝堂上,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文官眼中闪过的一丝不满。毕竟,军方因为战功被封爵的人要比文官多很多。但李昊然并不担心,他相信只要自己处理得当,就能平衡好各方势力。
宣读完封赏圣旨后,李昊然说道:“此次封赏,是对大家过去功劳的肯定。但朕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朕还希望看到更多的人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朕承诺,只要你们有能力、有功劳,朕绝不吝啬封赏。”
群臣们再次跪地,齐声高呼:“陛下英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国家效力!”
李昊然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众爱卿平身。今日论功行赏,希望大家能以此为契机,更加团结一心,共同为我大汉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就在这时,内阁首相张和出列说道:“陛下,臣有一言。此次封赏,军方将士们功劳最大,他们为国家和百姓付出了太多。臣建议,在京城为这些有功的将士们树立功德碑,以彰显他们的功绩,激励后人。”
李昊然听后,眼睛一亮,说道:“张爱卿此议甚好。就依你所言,在京城为有功将士们树立功德碑,让他们的名字永载史册,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劳。”
群臣们纷纷附和,称赞张和的提议。李彧将军也出列说道:“陛下,臣等感谢陛下的隆恩,也感谢张首相的提议。臣等定当不负陛下和张首相的期望,继续为朝廷效力。”
李昊然笑着说道:“李将军不必客气。你们为国家和百姓所做的一切,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带领将士们,保家卫国,守护好大汉的每一寸土地。”
整个朝堂顿时变得喜气洋洋,特别是那些被封爵的文武官员,他们不仅自己被封爵了,家里的女眷也都有被封诰命的,简直就是双喜临门。他们相互道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那些没有被封爵的官员,也受到了这种喜庆氛围的感染,他们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工作,争取也能得到朝廷的封赏。
在论功行赏结束后,李昊然起身,在群臣的欢送声中离开了金銮殿。他走在回后宫的路上,心中还在思索着国家的未来。他知道,大汉虽然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天下也统一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特别是一些世家门阀权贵,还有江湖武林门派,他们并不会甘心接受现实,肯定会不安分的,未来的路还很长,这些挑战等着他去面对。
而这次的封赏,只是一个开始。他要让大汉的朝廷更加团结,让百姓们更加安居乐业。他要让大汉的江山,在他的治理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回到后宫,柳仙儿早已得知了朝堂上论功行赏的消息。她看到李昊然回来,微笑着迎了上去,说道:“陛下,今日朝堂上论功行赏,想必陛下心中甚是欣慰吧?”
李昊然点了点头,说道:“是啊,看到那些将士们和功臣们得到应有的封赏,朕心中很是高兴。他们为国家和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他们应得的。”
柳仙儿说道:“陛下圣明。此次封赏,不仅激励了群臣,也让百姓们看到了陛下的仁德和对功臣的重视。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陛下效力,为大汉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昊然拉着柳仙儿的手,说道:“皇后所言极是。有皇后在朕身边辅佐,朕省心多了。以后朕还要与皇后一同努力,让大汉变得更加美好。”
柳仙儿微笑着靠在李昊然的怀里,说道:“陛下放心,臣妾定会与陛下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而此时,在宫外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也在纷纷议论着朝堂上的论功行赏之事。他们为那些有功的将士们感到骄傲,也为大汉有这样一个英明的皇帝而感到自豪。整个大汉,都沉浸在一片喜庆和祥和的氛围之中,仿佛预示着大汉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而那些被封爵的将士和文官们,也带着荣耀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他们的家人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回来,纷纷上前道贺。一时间,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被封爵的官员家中,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他们也更加清楚,这份荣耀背后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继续为大汉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