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改良之愿(1/2)
见三位美人也同样沉浸其中,扶苏心生遗憾:皇宫礼教约束导致亲密互动难以进行……
------------
\"皇上车队不到十里路之遥!\"
“陛下行驾距此处仅五里!”
报信骑马往来穿梭不断传递信息给营区将领知晓具体抵达时间安排相应准备程序保持最高礼遇规格迎接神圣驾临这一刻变得愈发庄严肃穆起来。
当前哨士兵望见带有显着标记旗帜飘扬随风舒展十二重旒纹绣太皇旗缓缓靠近时心中默念虎贲主将曾经严格教导过的辨认准则。
接着低沉激昂号声回荡起伏
一路上,墨阳对蓝田大营的整洁有序颇为赞赏,特地召见了虎贲将军赵烈加以表扬。跟随在后的卫尉周桓与中车府令李远听后也不禁挺直了腰杆。
抵达工业区时,一位身着玄色官服、面容消瘦、留着短须的官员快步上前,弯腰行礼道:“铁官长田方拜见殿下!”
田方?这名字似乎有些熟悉,他可是那位史学家的先祖啊。墨阳上下打量了几眼这位铁官长后问道:“如今一共设立了多少座高炉?每日的产铁量能达到多少?”
田方站直身子答道:“现有七座高炉正在运行,每天可以出产两万八千斤钢铁。”
两万八千斤?要知道,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即便现在是白昼较长的秋季,每日的工作时间最多不过八个小时!七座高炉竟能产出这么多?
墨阳略皱眉头,但随即意识到秦国的一斤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半斤,所以这里的两万八千斤实际也就只有一万多斤而已。
他点点头,在田方的引导下继续往工业区内部走去。“预计十日内这些高炉就能完全投入使用了。”田方指着霸水边拔地而起的炉灶说。
随后,他又指向远处正挖掘沟渠、夯实地基的工人,“最晚一个月内,那边会建成二十座高炉。在入冬前至少可在工业园区内完成五十座高炉的建设。”
“按照现在的进度来看,每天能开两次炉,每次炼铁超过两千斤,每一炉可以产出四千斤以上,五十座高炉意味着日产能达二十万斤!”听完田方的话,随行的陈平和蒙武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这让墨阳不禁一笑。
即便建立一百座高炉,年产量也大约只有四万吨左右,而在后世限产前,唐山每日平均钢材产量高达五十余万吨……
差距啊!墨阳心中暗叹,深知作为穿越者肩负的责任——因为钢铁的产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与否。
铁器不仅可用于制造优质的武器装备,更深入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有一个隐秘的愿望,那便是有朝一日能够乘火车巡游至南海,并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墨阳看着田方询问道:“若是按照此规模扩建,是否有足够的工匠支撑?”
田方抱拳回道:“启禀殿下,足够!”
“依据秦律:师傅应当尽心竭力传授技艺,故而熟练工仅需一年学成,新手两年。若有提前学成者,可上报朝廷,朝廷将给予奖励……”
墨阳点头认可,这正是《均工律》中的相关规定,意思是一般的技工需由有经验的师傅带领培训,若提前完成学习目标,则可以提出申请并获得相应的奖赏。当然相反的情况必然也会存在相应的惩罚机制。
目前工业园内的劳动者多是从骊山工地及阿房宫工地转移过来拥有相关技能的隶役臣,即那些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奴隶。基于这个情况,田方才敢保证有足够的技工储备。
接着墨阳补充道:“园区内的粮食储备充足否?如不够可从内史库调运。劳作如此辛苦,吃不饱怎么行!”
田方有些惊讶地看着墨阳,没想到他会这般关怀隶役臣的伙食问题。
随后他躬身回禀:“殿下仁爱之心,实为苍生福祉!园区粮食充裕,遵照殿下的指令,男隶役臣每日可领取一又三分之一斗米,酱半升,还有羹汤一盘;女隶役臣则每天可分得二分之一斗米以及羹汤一盘。”
这些隶妾因处于较轻的工作环境中,故所需的食物份额相对较少。
从这些穿着赤褐衣裳、身形虽显单薄但精神饱满的隶役臣身上能够看出,他们确实吃得很饱。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所穿的囚服需要自行购买,并非官方无偿提供。
按照《金布律》明确规定的价目,成人冬装需花费110钱,夏衣55钱;未成年人分别是77钱和44钱……
秦法真是严苛至极啊!然而对比之前看到的骊山工地上神情麻木的劳工,此刻在工业园里的这群隶役臣却一个个充满了活力。
毕竟,与原本生死难测的命运相比,这里的繁重工作虽然艰辛一些,但每天的固定粮食定量不仅够填饱肚子,薪水更是从前每日六钱涨到了十钱!而且墨阳还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服役满五年后可以选择返乡成为自由农户或者
只有这里试点成功,方才能确保接下来的计划。夏然需得有足够的依据和经验丰富的人手,从而支撑他在其余地方同时展开更多新项目!
面对夏然的一意孤行,郑安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把许多本当由右丞相府处理的文书一股脑儿推给了御史大夫处,直接交予夏然亲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