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羽柴秀吉的辉煌(1/2)
在织田信长收到明军的消息时,很自然地,明军攻占大阪并正朝京都进发的消息,也一样会向其他地方传递,比如京都。
当这个消息传到京都时,整个城市瞬间陷入了混乱与恐惧之中。
京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百姓。商人们忙着收拾店铺里值钱的货物,打算找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妇人们则抱着孩子,一边流泪一边匆忙收拾包袱,不知该逃往何处;老人们唉声叹气,瘫坐在家门口,似乎已经对命运感到绝望。
集市上,原本热闹的买卖场景不复存在,摊位东倒西歪,货物散落一地。人们相互推搡着,叫嚷着,试图在这混乱中为自己和家人寻找一丝生机。
“明军就要打过来了,这可怎么办啊!”
“明国人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还喜欢把脑袋叠起来,快跑啊!”
“明国军队都杀到京都来了,我们倭国要完了!”
“……”
街道上,士兵们匆忙奔走,传达着各种混乱的指令,越发加重了人们心中的恐慌。
一些胆小的市民甚至开始传言,说明军进城后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恐慌的情绪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
人吓人,是会吓死人的。
不管消息的真假,连京都的贵族们也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之中。
他们在华丽的府邸内,焦急地商议着对策。有的主张立刻投降,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有的则希望能够组织起力量,与明军决一死战。但无论哪种主张,都无法掩盖他们脸上的惊恐之色。
甚至在这一片混乱之中,连倭国的吉祥物正亲町天皇,也在皇宫内同样坐立不安。
他坐卧不安了没多久,终于忍不住,紧急召见了负责防守京都的羽柴秀吉。
等羽柴秀吉匆匆赶到时,正亲町天皇满脸忧虑,立刻看着羽柴秀吉,声音颤抖地问道:“秀吉,如今明军已占大阪,京都危在旦夕,你可有把握守住京都?”
羽柴秀吉恭敬地跪地,沉稳地说道:“陛下勿忧,臣已做好万全准备。京都城墙坚固,臣又部署了大量兵力,明军想要攻破京都,绝非易事。”
说到这里,他看到正亲町天皇的脸色还是那么忧虑时,便又拿出了他当年的事迹道:“当年上月城之战,毛利辉元率数倍于我的大军攻城,臣坚守数月,成功抵御。此次,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全力保卫京都。”
正亲町天皇听到这话,微微皱眉,犹豫了一下说道:“话虽如此,但明军势大,万一……朕觉得还是暂避锋芒为好,离开京都,或许能保安全。”
羽柴秀吉听闻,脸色一变,严肃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您乃一国之君,若此时离开京都,必定引发全城恐慌,军心民心皆会大乱。”
“如此一来,不用明军攻城,我们自己便先乱了阵脚。京都百姓皆以陛下为精神支柱,陛下若留,大家尚有坚守之心;若陛下离去,京都必不战自溃。”
正亲町天皇被羽柴秀吉的言辞所震慑,心中虽仍有不安,但也明白他所言有理。然而,内心的恐惧还是让他难以镇定下来,在宫殿内来回踱步,不知该如何是好。
羽柴秀吉见正亲町天皇仍在犹豫,心中焦急万分,因为他知道,天皇是无论如何不能离开京都的。
他咬了咬牙,上前一步,语气强硬地说道:“陛下,京都存亡在此一举。您若执意离开,便是置万千臣民于不顾,这后果您能承担得起吗?”
“臣深知陛下担忧,但此时唯有坚守,方有生机。若陛下不听劝,执意离开,臣虽不敢对陛下怎样,但也无法保证军心民心不会失控,到那时,京都陷入混乱,一切都将无法挽回!”
说完,羽柴秀吉不等正亲町天皇回应,便转身大步离去,转头就调了一队亲信军卒,守住了皇宫,名义上是保护,实际上是监视,软禁正亲町天皇。
他忙完这事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展开行动。
先是派人在京都各处张贴告示,宣称京都防御固若金汤,明军绝不可能轻易攻破,让百姓们安心。
告示上详细描述了京都的防御部署,以及明军可能面临的重重困难,给民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随后,羽柴秀吉亲自前往军营,召集各级将领。
营帐内,将领们神色凝重,气氛压抑。羽柴秀吉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大声说道:“诸位,都打起精神来!眼下京都看似危急,但实则皆在预料之内。”
“主公早有妙计,只要我们能坚守京都,主公便会率领我们倭国盟军迂回敌后,切断明军后路。届时,我们里应外合,定能将明军一举击败!”
一名将领面露疑惑,问道:“将军,这计划虽好,但明军狡诈,万一主公行动受阻,我们该如何是好?”
羽柴秀吉目光如炬,看向那名将领说道:“主公智勇双全,麾下兵强马壮,定能成功。况且,我们的坚守并非毫无意义。只要我们能拖住明军,消耗他们的兵力与粮草,待主公大军一到,明军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我们在此坚守,便是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石!诸位,我们肩负着保卫京都、完成主公交代的重任,绝不能退缩!想想我们的妻儿老小,想想明国军队的凶残,我们退无可退!”
将领们听了羽柴秀吉的话,眼中渐渐燃起斗志。
另一名将领起身抱拳道:“将军所言极是!末将愿听指挥,死守京都,等候主公大军到来!”
“对,死守京都!与明军决一死战!”
“京都还从来没有被别国占领过,这次不会,以后也不会!”
“说得没错,我们必胜!”
“……”
其他将领也纷纷响应,营帐内士气大振。
不得不说,羽柴秀吉是有两把刷子的。
他的鼓动,不仅让将领们斗志昂扬,而且也让普通倭军士兵们也盲目乐观起来,仿佛胜利已然在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