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萧何,你自己处理,别来烦我!(1/1)
“萧何大人,这可是丞相的原话啊!”亲兵一脸郑重地说道。
萧何听着亲兵传达的高要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色。他当然知道高要的意思,但此时也只能如此回应。
“转告丞相,萧何领会得,请丞相放心。”萧何语气坚定地说道。
说完这番话后,萧何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转身离开了丞相府。
其实,在听到高要的话时,萧何就已经完全明白了高要的想法。对于高要来说,萧何和韩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首先,年龄上的差距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韩信年轻气盛,需要时不时地被敲打一下,以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萧何则不同。他不仅年长,而且在眼界和政治智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高要自己也承认,他从萧何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一些处理政务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当萧何此刻前来丞相府时,高要心里很清楚,萧何并不是来被指责或警告的。相反,萧何的到访更多的是一种请示的表现。
而高要本身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对那些作奸犯科、投机耍滑的人进行一番处置。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自己的公正和威严,又能够顺便处理了关于学院上的问题,
这一点其实在高要开口的时候,萧何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猜测,虽然不敢说完全准确,但也能猜到个七八成。既然已经知道了高要的目的,那么萧何自然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去揭穿他的打算。
所以,萧何这次上门拜访,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态度:我已经知道了你的想法,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意见。而高要的态度也很明显,他就是在告诉萧何,既然你都已经知道了,那就赶紧自己去处理吧,别再来烦我了。
这看似只是一个见与不见的差别,但实际上却直接体现出了高要对于萧何的信任程度。毕竟,如果高要对萧何不够信任,他肯定不会让萧何自己去处理这件事情,而是会亲自过问或者安排其他人去处理。
这就是君臣之间的区别。即使作为下属,对于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做会更好、怎样做才更正确都非常清楚,也还是要去询问上司的意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巧妙地将大部分功劳都归结到领导身上。
这种做法无论是在后世的职场中,还是在古代的官场里,都是通用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让领导满意,又能让自己在工作中顺利发展。
所谓的尽可能地表现自己,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获得重用的话,其实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在历朝历代的历史长河中,随便翻找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境遇实际上都不怎么好。
就拿于谦来说吧,他的能力之强,几乎可以说是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从朱棣开始,尽管都知道于谦能力不俗,但他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最终,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多人都觉得于谦死得冤枉,认为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实际上,这其中也有其必然性所在。
朱祁镇固然昏庸,但于谦一直无法受到重用也是事实。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为人太过自我。于谦的这种性格,注定了他无法掌握大权。因为一旦他掌握了大权,以他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朝堂之上直接指着皇帝说昏庸。而这种事情,绝对是任何一个君主都无法接受的。
同样的道理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有所体现,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不希望朝堂之上存在过于强势的臣子。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魏征担任的是御史台的职务,而谏言正是御史台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尽管李世民与魏征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君臣之谊,但这并不能改变魏征原本是前太子李建成部下的事实。
不可否认,魏征确实具备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他能够继续留在朝堂之上,更多地是因为李世民对于李建成残部所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李世民通过保留魏征的职位,向世人表明他愿意接纳原本属于李建成的部下,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他绝不会因为这些人曾经效命于前太子而对他们有所歧视或区别对待。
玄武门之变并非仅仅是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终点。在这场政变之后,他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任务。渭水之盟的签订以及消除李渊、李建成在天下的影响力等问题,都需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事实上,李世民用了整整十几年的时间,才最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这并不代表着这件事情就此画上句号。韩信返回营地后,第二天便以大将军的身份开始巡查三军。他如此行事的目的显而易见,无非是想借由此次事件来处理那些被高要点名的人。
当然,韩信并不会以真正的中饱私囊等罪名来处置这些人。相反,他采取了更为隐晦的方式。他会私下与这些人交谈,然后以违反军规军纪等罪名对他们进行惩处,或者让他们自行了断。如果这些人不愿意,韩信还会找个剿匪的借口,让他们在战斗中全部丧命。
这已经是韩信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毕竟,如果真的按照罪人的名义去处置这些人,那么他们一旦死去,他们的亲人家眷将会受到牵连。不仅孩子们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就连家中的老人也将分文无收。而韩信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人。起码让这些人死之前保留自己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