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武英殿 > 第62章 曲径通幽管水续航 邪风冲殿文华为震(2)

第62章 曲径通幽管水续航 邪风冲殿文华为震(2)(1/1)

目录
好书推荐: 我居然有一万枚比特币 祁同伟:学生时代开始签到关系 野玫瑰欲又撩,太子爷失控诱捕 精灵闪光开局选什么好 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 山涧影竹的新书 知道走了宝,不知我是感应异能王 灵镯仙缘 崩坏原神铁道:开局曝光三大主角 威凤赋之李世民

陈珜接过叶宗行手中的东西放在一旁,给几个弟兄分发着。陈瑄表达着谢意,谦逊道:“我也是奉命完成皇差,百姓们如此天高地厚,倒叫我过意不去了。”

叶宗行亲自把吃食送到卧床的弟兄们手上,又说了一通安慰的话,才随陈瑄出来,上马巡视工地。

这一段的工程约完成了三成,看着军兵们有些疲惫,叶宗行不免心疼:“原想着,皇上在北京,圣旨下来也需两个月,农忙时节就过了,上个几万人不成问题。不曾想,圣旨快,你的进度也快,还能不能帮上忙?一年之计在于春,看着这满地里春耕春播的百姓,我是不忍让他们放下农活来挖河。”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陈瑄斩钉截铁,“漕卒挖河职责之事。农忙时节耽搁了,百姓一半的收成就没了。叶大人也无需歉意,再过半个月,农忙过去了,上个三几万百姓一抢,就等于是鏖战双方精疲力竭时我方突来了一支生力军,那是多大的鼓舞?汛前完工根本不愁。”

“烟雾迷蒙,大帅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景,钦佩之至!”前面就是鸭陈口了,远处隐隐约约淮水的涛声已能听见。控制淮水与湖水进出的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同在建设中。军兵们如此在行,倒不如说他们的大帅在行,见微知着,见善思齐,了不得,他不打胜仗才怪呢!叶宗行自言自语,“半月后百姓们就是上阵,怕也是没甚活可干了。”

“还有清江浦呢!清江浦之后的劳作还多着呢,”陈瑄的目光凝视着远方,越过淮水,一直向南,似是到了扬州、过了长江,“皇上的心思你我都明白。会通河修浚后,海运未废,皇上又命我于湖广、江西造平底浅船一千艘,专事河运,北运的漕粮才由永乐初年的几十万石到了现在的二百万石。运粮越多,就越觉着河道的不畅和风险。军兵们在管家湖西忙碌,我得闲沿淮水以南的运河仔细走了几回,主要是看地势,观水流。由淮安到扬州的三百七十里,大一些湖泊有一二十座,山阳有管家、射阳湖,宝应有白马、汜光湖,盱眙有洪泽湖,高邮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诸湖。根本没有什么正规河道,古往今来,就是把诸湖连接起来作为运道,要不怎么叫做‘湖漕’呢。湖面虽大,上有风涛之险,下有梗阻之恶,一旦搁浅,那么重的漕船,施救都困难。不要说前代,就是我朝也有过多次因搁浅而在湖中卸船的故事。”

陈瑄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中,受前日老者的启发,他又读了不少有关运河的书籍,于南运之浚真是大有裨益。

“唐宋以来,于淮安开永济、高邮开康济、宝应开弘济三河,实是人工将诸湖连接起来贮水和泄水。至扬子湾东,一路由仪真接长江口,另一路由瓜洲接长江口。几百年了,也该好好修缮了。我已奏请皇上,一俟清江浦完工,就开始整理、疏浚湖漕,在旧三河基础上,一则选择漕道,清除湖下梗阻之恶;二则如管家湖一般,筑高邮、汜光、白马诸湖长堤,上修纤道,并于湖内凿渠,既防搁浅又避风涛之险;三则于盱眙洪泽湖修堰,实是将唐宋旧堰——高家堰重加整修,去残补缺,使全堤连成一体,估算着约有一万八千余丈。上述几个工程完工,我万千漕船和官船商船舳舻千里,首尾相接,何等壮观,再不会有风涛及湖底梗阻之困厄了……”

“大帅之雄心让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叶宗行又一次震动了,“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忧君、忧民、忧天下,更可誉者,举一反三,修一个淮安段,连江北数百里不大顺畅的运河都虑了,为国家、为朝廷,不遗余力,古之贤臣循吏也无过于此!此乃皇上的福气,大明的福气!有太祖三十余年之积淀,我永乐朝必开立国以来一代盛世啊!”

正午的阳光正足,两个人边走边聊,却没有丝毫的倦怠之意。这几年也巧,北京、辽东军屯连年丰收,漕粮运送的负担轻了许多,使陈瑄能够腾出手来治理运河。于是,按陈瑄的思路,管湖西及清江浦完工,数万人又投入了淮河至长江段约四百里运河大规模的整修中。受淮安的影响,所在府州县都给予了积极配合,出人、出物而毫无怨言。也是陈瑄善于体恤百姓,爱惜士兵。兵卒外出之时,谦谦和和,公平买卖,对工程所在州县无所搅扰;因而,由挖河官军组建的“陈家军”因运河之浚而名声大噪,百姓箪食浆壶前来劳军,盛况空前。

高邮、宝应、盱眙各县治湖工程完工后,陈瑄移师南下,疏浚了位于长江边上的仪征、瓜州运口,新开了泰州白塔河运口,这样,长江中游江西、湖广的粮饷走仪征北上运河,江南粮饷由镇江达瓜州北上,江南东部苏州、松江等处的粟米则由白塔河北上,无论官船、民船都不再因运口原因再走冤枉路。陈瑄奉命又造浅底船三千艘,北运粮饷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每年五百余万石的运量,仓仓廪实,为永乐十五年以后百万人大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北方枯水期长,在宋礼建闸基础上,陈瑄又着手解决会通河遗留的隐患,在济宁至淮河间新建水闸九座,以时蓄放。他还担心冬春时运河总体水量不济,故从淮水至通州设置铺舍五百八十六个,每舍置纤夫数人不等,引导或帮助漕船走出浅地。新筑的沿河大堤全部凿井植树,便于行人来往。

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沧州全部建常盈仓,方便附近各省粮饷粟米的就近贮存和转输。定支运之法:江西、湖广、浙江等江南粮米运至淮安仓,太仓、苏州、兖州粮米送济宁仓,河南、山东等税粮送临清仓。于是,海运、陆运皆罢,而南起杭州,北至通州,长达三千余里的大运河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水上行船,两岸大堤陆路行人,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经济因运河之通畅而迅速繁荣,杭州、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临清、济宁、德州、天津、通州等码头城市商业日渐活跃,朝廷不得不多设税课司以应对车水马龙的交易人流。

陈瑄的一生约有一半的光景都在董理漕运,凡所规划,谋略长远,一河一渠之成,精密宏达,三十年如一日,举无遗策。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的第八年,六十九岁高龄的陈瑄还在勘察淮安水利,因急病不幸死于任上。宣宗皇帝闻讣,哀恸万分,遣官致祭,且辍朝一日,命工部营葬于南京映龙山,立祠清河县,由官府春秋祭祀。他还觉着,这仍不足以旌扬陈瑄的业绩,又追封他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斯人虽去,但船畅其流的运河在,高起的大堤,提降的闸门,一道道树荫,一口口水井……浮在绿水中的人们稍一回头,就顾念起这位大半生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于国家运河通畅的巨人。

陈瑄死后的八十年,游龙戏凤的正德皇帝明武宗在陈瑄的事上竟也荒唐地明白了一回。沿运河一路南下,顺水顺风,便感念起陈瑄治水的功业来。这一天,徘徊在陈瑄祠前,伫立良久,实实想留下点什么,终于有了主意。遂在祠堂的正殿御赐了“德缵禹功”的匾额,这一评价可不低了,把陈瑄比作了大禹治水的一类人。接着,又挥毫写下了“肇运金汤数十载,敷土奠川当日中流资砥柱;开漕利涉千万年,河清海晏今时江汉永朝宗”联句,武宗皇帝的匾额加楹联让陈瑄的祠堂更充实也更有历史的韵味了。

如果说明武宗这一生都让人觉着不靠谱,惟有在这件事上算是做了一件靠谱的事。明末清初,写《国榷》的史学家谈迁在拜祭了陈瑄祠后感慨万端,既为末代君主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器量、昏庸而痛惜,又为不能扶大厦于将倾、无能而又贪腐的权贵群臣而懊恼,于是,写下了祭平江侯陈恭襄祠,以抒胸臆。诗云:“江淮漕运力,其事赖恭襄。绿京书元使,黄头歌擢郎。何人敢折柳,无岁不思棠。郑伯渠今在,区区未足方。”

一袭扫天掠地的秋风后,南京上空,随着滚过的阵阵雷声,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砸下来,干燥了多日的地面在扬起一股股浮尘后瞬间湿润,地上的积水很快就没过脚面,在低洼处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流。刷刷的雨声伴着各个水眼口哗哗的排水声搅得文华殿的朱高炽更加心神不宁。他推开宫女,在两个小内侍的搀扶下来到门口,打开殿门,一股清凉的风卷着雨水迎面打来,他下意识地倒退几步,呆呆地注视着密如飞瀑的雨帘。

目录
新书推荐: 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 给异世界一点钢铁洪流的震撼! 当司马懿穿越北宋,误上梁山之后 乱世谋权,皇嫡孙他杀疯了! 穿书太子被猜忌陷害,我当场发癫 抄家流放,开局送我四个美娇妻 红楼:大明圣皇,坐拥十二钗 每日签到领军队,父皇跪求别造反 穿越民国纨绔少爷的温柔乡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