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朝廷再议招安(2/2)
赵佶微微点头,沉声道:\"好!传朕旨意,即刻将刘光世革去官职,贬为庶民。此外,所有从战场上逃回的将领,一律削职为民,永不录用!\"
就在此时,只见太尉宿元景跨步而出,恭敬地向皇帝施礼后说道:“启奏陛下,微臣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梁山泊尽管屡次对各州府发起攻击,但每次都未曾将其据为己有,从这点足以表明他们并无谋反之意啊。”
赵佶听闻宿元景发言,饶有兴致地问道:“那么宿卿,依你之见,此事应当如何处置才好呢?”
宿元景拱手回应道:“故而微臣斗胆提议,可以降下圣旨招安梁山人马,使其能够为朝廷效力尽忠。再者说,那梁山上原本便有诸多出身于朝廷之人,想来他们必定心怀归朝之志,定当欣然接受招安之事。”
然而,宿元景的话语刚刚落下,高俅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高声阻拦道:“万万不可!”徐骏竟杀了他的儿子,此等血海深仇怎能轻易罢休?他又怎会容忍梁山被招安这般轻易了事。
“梁山那帮贼寇悍然攻破数不胜数的州府城池,残忍杀害众多朝廷任命的官员,如此穷凶极恶、作恶多端的匪寇,岂能予以招安啊!”高俅怒目圆睁,义愤填膺地喊道。
宿元景毫不示弱,当即反驳道:“高太尉此番言论实乃有失偏颇,梁山虽说多次击破州府,但从未有过长期霸占之举,仅从此点便能清晰洞察出他们确实不存在叛逆之心呐。”
高俅不屑道:“哼,烂橘子就是烂橘子,他只会更烂,永远也不可能变成好的。应该发更多的兵马征讨梁山泊。”
赵佶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皱地俯视着下方正在激烈争吵的两人。这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使得整个朝堂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赵佶心中暗自思忖,究竟是该听从哪一方的意见呢?一边是招安梁山好汉,将其纳入朝廷的体系;另一边则是再次派遣大军前去征讨,以武力彻底镇压这群草寇。
思索片刻之后,赵佶将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蔡京。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一直深得赵佶的信任,或许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于是,赵佶开口问道:“蔡卿啊,对于此事,你觉得朕应当如何决断才好呢?”
蔡京微微躬身行礼,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回禀陛下,微臣认为应当招安梁山泊。”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之色。原来,蔡京早已暗中收受了不少来自梁山的珍贵宝物,因此他心里很清楚,梁山方面必定希望能够被招安。而如果自己此时支持招安,待到事成之后,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这些梁山好汉收归己用,从而进一步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
听到蔡京的回答,赵佶不禁有些好奇地追问道:“哦?蔡卿家为何会有这样的提议呢?不妨详细说来听听。”
蔡京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您一直心怀壮志,想要收复那失去已久的燕云十六州。若是此刻招安了梁山人马,待日后出征之时,便可命他们作为先锋部队冲锋陷阵。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为我大宋增添一支精锐之师,而且还能让这些原本出身草莽的贼寇们有机会为国效力、建立功勋。这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一举多得之事吗?”
童贯赶忙随声附和道:“微臣亦深感蔡太师之提议甚妙!招安梁山之举实乃一箭多雕、利好多重之事啊!如此一来,不仅能平息战乱,还可收编悍勇之士为朝廷所用,更能彰显我朝之仁德与宽容呐!”
杨戬见状,亦是连忙说道:“微臣附议!”这二人心中皆有鬼胎,因曾收受梁山诸多好处,故而绝不会站出来反对招安一事。
赵佶眼见众多大臣均赞同招安梁山,遂开口问道:“既如此,那么此番前往梁山执行招安重任之人,应当选派哪位爱卿前去方为妥当呢?”
此时,高俅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旋即跨步而出,躬身施礼后言道:“启奏陛下,依臣之见,太尉陈宗善大人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足以担此招安梁山之大任。”实则,高俅深知自己已无力阻止梁山招安之事,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便欲在暗中设法破坏此次招安行动。
赵佶闻听此言,略作思索,轻点其头应道:“嗯,也罢,那就有劳陈卿家辛苦走这一遭了。”说罢,目光转向陈宗善,眼中满含期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