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政治野心?政治抱负?(2/2)
鲧曾奉尧帝的命令去治水,但是因为筑堤堵水,九年都没有治好,被舜帝杀死在羽山。
禹的治水,可以说子承父业。
既然父子都是奉命治水,那就是舜帝的臣子。
而臣子最后却以非禅让的方式登上了帝位(禹逼舜退位),那实质上就是逆臣篡位,自然会被古代圣人看低,不认可是君子。
禹报了杀父大仇,自己当了帝王,也是夏朝的第一任君主。
很巧合,禹刚一准备开启帝位世袭家天下,就有启来继位,真的实行了家天下。
说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有些复杂。
原本禹帝有意传位于皋陶(篡位伙伴?),但皋陶比禹帝死的早。
后来,诸侯推荐伯益为大禹的接班人。
因为伯益协助大禹成功治水,并教会了老百姓很多知识(例,凿井技术发明者就是伯益),于人族有大功,可为王。
顺带一提。
联邦社会提升公民权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贡献,即,有功于人族(这是才能方面,品德有信用点体系给予制约)。
然而,大禹不想传位给他人。
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们将来过不上好日子。
于是大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承认了伯益继承人的地位,但同时将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启,让启代自己管理天下。
这样一来,只要启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得好,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
启则通过军事力量战胜了伯益,最终继承了帝位。
不要管史书上怎么说,既然启有管理天下的权利,那他在禹帝还在位时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影子君王。
大禹死后,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
当年大禹为舜帝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地位让给舜帝的儿子,但没被接受。
这次伯益自然也想继位,那就效仿大禹,来个“故技重施”,讲究一下脸面问题,维持好看的吃相。
他避居起来,假意将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
谁知弄假成真,早有“家天下”想法的启并没客气,竟堂而皇之登上了王位,而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祝贺。
开玩笑!
禹帝之前就把管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启。
伯益虽然名义上是继承人,但实际上无法控制大臣和百姓。
那禹帝意思就非常明显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各部落的首领都是明白人,心里门清。
启在禹帝生前都在学习禹怎么做王,自然而然就有了强大的势力,继位也是理所当然。
“糊涂人”伯益见自己的“故技重施”不仅没成功还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禁恼羞成怒,当即率部攻打启。
而启早料有此一着,从容应战,将伯益杀死。
同时,启这种有违王位传统禅让制的“家天下”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
他以“王道由天定,非人所能改”(公天下)为由,联合其他部落成六军攻打启,但同样遭到失败。
也正是有了伯益和有扈氏的失败,让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
东方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是秦朝)。
“哼~,夏启这个『魔王』和史书上的那位君王夏启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