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新东西(1/2)
对于年底的巡视,皇子们都是很期待。
每一年,他们去的地方虽然都差不多是那几个地方,但是每一年去,给他们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年,他们都能看到新花样新东西,真的是叫他们大开眼界。
甚至他们有一种感觉,在某些方面而言,京师就像是乡下一样。
所以,每年到年底的时候,皇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跟着皇上一起去地方巡视。
因为皇上规定十岁以上皇子才能跟着一同前去,所以,十岁以下的皇子只能眼巴巴望着,每次皇兄们回来跟他们讲巡视的所见所闻,都让他们神往不已,盼望着快点长大,能够跟着一起去。
和皇子们的期待不同,徐更多的是好奇。
前两年,他一直在蓟州负责平炉炼钢的建造,这很难,他和他的部队那么多的人搞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最后还是太子不知道去哪把一大堆问题全搞明白了,否则不知道还要多久,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随着平炉炼钢的建成,蓟州其实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只不过很多都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并没有给人那种很强烈的冲击感。
作为蓟州那边的负责人,他当然知道,蓟州炼钢的煤炭都是从山西那边运过去的。
而且,山西那边的煤炭不仅仅供应蓟州这边,还供应着全国范围的蜂窝煤,现在的蜂窝煤已经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物品,特别是北方,一旦入冬,不可或缺。
山西的煤炭业可以说已经发展起来了,那么,现在的山西究竟变得怎么样了?
事实上,除了这些变化,徐达更加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好像从两三年前开始,大明就逐渐的变得不一样了,而这一切的源头,几乎都来自于皇上。
他不仅和皇上是同乡,而且跟在皇上身边也已经二十多年了,他对皇上的脾性可以说再了解不过了。
如果皇上背后没有人,他是不相信的。
可皇上背后的那个究竟是什么人,而且那人究竟是怎么让皇上如此信任他的?
别的不说,就说重农抑商这件事,皇上以前是最讨厌商人的,不仅限制商人考学、当官,甚至连商人穿衣的布料都严格控制,但是现在,皇上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行动却是鼓励商业,松江特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太多太多的疑问,徐达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次,徐达都快要憋不住了,想要询问皇上,但都硬生生憋住了。
而这一次皇上带他一起巡视,不知道能不能解开他心中的一些疑惑……
……
洪武六年冬,山西地界架起了冬日暖阳,一支不起眼的队伍沿着官道缓缓前行,马蹄踏起干燥的尘土,在晨光中形成一道朦胧的帷幕。
";重八,可还记得去年此时?";马皇后轻声问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
山西煤矿这边,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问题一点儿也不比松江特区那边的少。
去年来巡视的时候,差点没把朱元璋气吐血。
朱樉来这里主持煤炭开发后,第一年确实干得挺好,将安太堡这边的煤矿经营得有模有样,第一年出产的蜂窝煤,也是救万千百姓于严寒,同时也为朝廷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但是从第二年开始就出问题了。
安太堡煤矿的成功,却让朱樉在声声吹捧中逐渐迷失,变得骄奢淫逸,纵情享乐,甚至挪用煤矿的钱款,大兴土木工事。
而煤炭带来的高额利润,也让当地的官员,以及地主乡绅趋之若鹜。
他们巧立名目,不断地增加矿坑,而且无底线的压榨剥削工人,克扣工钱不说,还让工人们开挖一些危险的矿坑,出现了多次煤矿坍塌事故,欺上瞒下,瞒报事故,搞得工人及其家属怨声载道。
山西煤矿的管理一度变得十分的混乱。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将这些跟朱辰说,当时朱元璋心想,自家的丑事自家关门处理就得了,人家刘基主持的松江特区怎么就不见出现这样混乱,说到底还是带头的朱樉不行。
不想后来松江特区也出事了,先是被弹劾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急功近利,损害百姓的事情,再是蒸汽纺织机的引进,引发了工人们的暴动。
所以,后来迫不得已去请教朱辰,朱辰给了松江特区的解决办法,朱元璋意外发现,竟然也适用煤矿这边。
说到底还是工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父皇,儿臣已按您的旨意,将新制定的《矿政条例》在山西推行。";这时,太子朱标出声,声音清朗,这位年轻的储君比一年前更加沉稳,眉宇间的稚气已褪去大半,";但耳闻不如目见,儿臣也很想看看实际成效如何。";
朱元璋再次点头,他正有此意。
山西的官道上修得又大又平整,虽说过去的一两年煤矿管理混乱,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矿坑开发更多了,官道修得更好了,参与其中的百姓更多,开采出来的煤矿也更多,事实上,一切都是候利益使然。
就像朱辰说的那样,利益是人们的最大驱动力。
此时即使是冬天,官道上仍旧是许多货运马车在飞驰,将煤炭运往蓟州亦或是全国各个地区,搞得官道上一片尘嚣。
越靠近安太保煤矿,就越是明显。
巡视队伍转过一个山坳,居高临下,安太保煤矿的全貌豁然展现。
与一年前相比,矿区已焕然一新。
整齐的砖房取代了破烂的窝棚,矿坑边缘建起了坚固的护栏,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粗布短打,正有序地劳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矿区中央飘扬的一面大旗,上面绣着";大明矿务";四个大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