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新平之誓(1/2)
第302章新平之誓
又五日,赵基步步为营,推进到陈县。
陈王出迎三十里,毕竟赵基是侍中,所督兵马名义是天子王师。
王师入陈国,哪怕陈王名为大将军,也要出迎。
自从赵基全军过睢水后,陈王就时刻关注赵基的行动。
两日前更是派国相骆俊督兵万人前去迎接,沿途设立营地,以便赵基行军、入屯。
自入陈国境内,赵基所部有序行军不犯百姓秋毫。
也不会绕过陈王,对各县下达什么物资征集命令。
更是拒绝了陈国大姓、豪强的劳军,不与陈国人进行接触。
甚至从吕布那里交割来的五千余女眷,也被赵基编为单独一营,每日行军休息时,这些女眷就以军中布帛缝制军服、鞋袜,给军士更换。
因此汴水一战后的第十天,加入赵基麾下的张郃、韩猛、苟桓三部都更换了崭新的赵部军服。
赵部军服与传统汉军比起来就两点不同,一个是套筒一样的胫衣一律改成连腰裤;其次就是义从骑士、赵基的骑奴一律使用紫色衣袍。
若是编为虎步军,还会用五色披巾、巾帻进行分队。
赵基入陈国后,也比较享受陈国的风物。
为了维持军纪,这段时间处决的吏士已不下百人。
“真乃王师也!”
陈王站在戎车上,望着率先而来的千余骑阵列,他目光聚集处,正是赵基的战车。
赵基与骆俊同乘一车,一路闲聊,骆俊也对赵基抱有很大的好感。
陈国的窘迫境况也只有陈王、骆俊清楚,他们迫切需要一位强援,而这个强援又不能距离陈国太近。
陈国可以安心生产积蓄钱粮,未来遭遇侵攻的话,这些钱粮就能拿来犒赏盟军。
说白了,陈国可以担任赵基在中原的钱粮后勤供给大本营。
谁来打陈国,陈国坚守即可,只要拖到赵基抵达,就能反击。
不管能不能做到,但一定要给外人营造出这样的局面。
这样的话,吕布、袁术也就不敢打陈国的主意。
陈王麾下无强将,但陈国将士普遍有守土的决心。
与赵基联合,相互优势互补,好处极大。
与孙策那边一样,陈王、骆俊对吕布执政抱有很大的成见,不认为吕布能做好这件事情。
一个动不动就睡麾下诸将妻子的人,这样的人去执掌国政,谁能放心
对陈国军民来说最重要的压根不是什么汉室存亡,而是陈国的存亡。
陈王就是他们的天,在这片天下,陈国吏民日子过的很好,普遍不想与外界有什么牵扯,只想平安度过这个乱世,迎来下一次太平。
所以反对陈王对外扩张的不仅仅是陈国周围的士人,陈国内部的士人也不喜欢对外扩张。
只要活下去,撑到天下太平,那他们本身就赢了,实在是没必要去冒险厮杀、征战天下。
汉室可兴就兴,不能兴的话,举陈国依附、投降就是,想来对方也不会苛待陈王、陈国军民。
特殊的陈国,自有特殊的内情。
然而陈国之外纷扰不定,今年穷尽梁国、沛国官仓,都不能赈济灾民,还得靠陈国接济。
陈国的粮食也不是无尽的,拖到冬季时就得放低供给。
陈国也要储存足够的粮食,以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天灾与战乱。
如果明年梁沛地区还不能恢复生产,那灾民必然会云集陈国,给陈国制造更大的压力。
灾民涌来,你要么安置,要么以刀剑驱逐,没有第三种办法。
灾民也不可能引颈就戮,强行驱逐的话,陈国也会被打烂,得不偿失。
好在将曹操从豫州、兖州西部驱逐,未来有一定好转的迹象。
只要周围郡国恢复生产、秩序,让灾民、流民能安定下来,陈国最大的危急也就撑过去了。
因此巨大粮食压力之下,陈国也非常关注孙策。
孙策这里五六万人,一旦绝粮,向西而来并裹挟梁沛灾民,旦夕间孙策就能膨胀到十余万人,成为继青徐黄巾军之后最大的一股流民军。
普通的流民军还能抵御,而孙策这里不缺精兵强将,裹挟流民席卷而来,陈国怎么挡
显然,陈国没有单独解决孙策的能力。
又不能指望吕布,吕布这个人非常务实,搞不好会借刀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