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苏轼兄弟(2/2)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宋仁宗嘉佑二年,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谓是星光熠熠,人才辈出。在这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长河中,这一科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
当我们看到这些名字时,便足以感受到这一科的辉煌。苏轼、苏辙这对兄弟,他们的文学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载,这位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流思想家,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几乎每个读书人都耳熟能详;程颢、程颐这对兄弟,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持久,是程朱理学的主要开创者。
不仅如此,这一科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人物。曾巩,他的文学成就同样不容忽视;曾布,在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吕惠卿,以其卓越的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章惇,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而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家与这一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苏东坡兄弟和曾巩,这三家更是直接出自这一科。不仅如此,他们的父亲苏洵以及这一科的主考官欧阳修,也都与这一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此一来,正好凑齐了宋代的五家唐宋八大家。
剩下的一家则是王安石,他在嘉佑三年(1058年)时,被调任为度支判官。随后,王安石进京述职,并呈上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篇文章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以说,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科,可谓是人才济济,汇聚了众多顶尖的人才。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无论是文学、政治还是思想等方面,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仙扎堆下凡,保赤脚大仙下凡的宋仁宗,不会是真的吧?!
让我们一起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畅想一下那个年代!
有没有遇到神仙一样的大儒于云端翩翩漫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