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震慑(2/2)
坦白的说曹叡的感触有点像刚到渭水道的司马懿,不过区别在于曹叡头上没有一个要负责的上级,所以他在发完火后立即要求魏军出兵攻打右扶风的蜀军先头部队,哪怕是不交战,只是靠着数量优势和突然性把蜀军吓退一段距离也是好的。
鉴于曹叡肉眼可见的红温,曹真和司马懿没敢劝,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这种短距离小范围的偷袭(甚至不追求交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乱子,便在随军的群臣中一片“陛下圣明”的赞同声中投了弃权票。
因为见识到长安这边的魏军一副被蜀军吓破胆的样子,曹叡也不相信之前曹真的战报了,里面唯一一句靠谱的话大概就是“若要彻底剿灭蜀军,稳固关中局势,还需朝廷增派精锐之师”,考虑到游击营的游击将军卞兰是是武皇帝的侄儿,自己的叔叔,三朝老臣,忠心的同时还会大胆地提意见,因此曹叡实在不愿意派对方出战。
所以他这次选派的是游击营的镇远将军岑威,来的路上曹叡曾经巡营考校过对方,觉得对方通晓军事又有实战经验,倘若有作战需要就让他代替卞兰出战,自己亲自督战也不会委屈对方的功劳。
为了避免岑威人生地不熟,曹叡又点了一名长安地区的将领协助他,本来曹叡一开始想点夏侯霸,不过考虑到夏侯霸在此突围中受了点伤(虽然已经养好了),于是转而点了另一名战绩表现较好的将领。
戴陵。
后者是前些日子从郿县突围回来的,虽然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认为戴陵在郿县断后,既无后援也无粮草,定然是殉国了,不料戴陵居然早早在城中准备了原木,又利用骠骑将军预先准备但是没来得及使用的鱼油把原木加工了一下最后做成木筏,然后趁着蜀军不备从水路突围,据说当时蜀军费劲千辛万苦攻入城中,却发现魏军从郿县另一边的水道乘着木筏顺流而下,在城墙上气的直跺脚。
然后曹叡又询问了一下对方近期的战绩,发现戴陵算上这次居然已经三次完成断后任务,还最大限度保存军队撤回,如此有勇有谋的将领当真是有古之名将的风采,昔日父皇虽然将其革职,但是自己慧眼识珠又启用了他,真的是自己明智的选择。
(其实刚完成的这次“突围”中,有几条木筏因为操作不当和不熟悉水道翻了,还淹死几个倒霉蛋,但是数量不多,戴陵给他们都报了阵亡,曹真觉得只死了这么点人已经很厉害了,于是加油添醋给戴陵报了战功)
看着自己钦点的将领带兵出战,曹叡忍不住已经开始畅想他们旗开得胜的场景。
......
然后领军出战的岑威和戴陵就屁滚尿流地回来了。
不仅五千游击营溃散,游击营的校尉陈造、裴景、仇连战死,中低层军官战损十余人,要不是戴陵见势不对带着自己部下护着岑威和剩下的三千游击营杀了出来,曹叡甚至怀疑岑威能把这一万人全都折损在右扶风。
本来曹叡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打算把这两个败军之将斩了,不过曹真和司马懿都来劝阻,还把两人传来进行了战斗复盘,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显然是遭遇了蜀军的伏兵,而且对方甚至提前准备了雷管和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能够撤回来一半的兵力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