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同气连枝(1/2)
第119章同气连枝
薛宝琴安静的与哥哥坐在一起,两兄妹仿佛是个木头人,一声不吭的听父亲与王信谈生意。
薛岩每笔账目算得清楚。
虽然是抱着躲风头的心思,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王信交代的西洋火铳之事,薛岩依然办的仔细。
一个火铳,一个佛郎机。
“采购的佛郎机,我让人称过重量,每门大概两百斤,那边报价是二百四十两一门,我们大周最好的铁是闽铁,每斤一钱六分,所以每门佛郎机的成本价,大概在三十两银子,算上大工匠的工钱等,往多了算,最多也不超过一百两银子每门。”
薛岩苦笑:“没奈何,这佛郎机只有他们有,所以只能接受他们的报价。”
然后说起鸟铳,皆是如此。
最后,薛岩看向王信,“我请过一个工匠师傅来看,他们倒是有底气仿照出来,只是前期成本不小,所以不如直接买。”
此时,薛蝌忍不住感叹。
“想我大周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没想到却在火器上被西方小国赶上,实在是可悲。”
薛岩皱起眉头。
薛宝琴不服气,当即说道:“我大周这么多人,哥哥才见过几人,怎么就知道无人会造呢,说不定只是父亲没有遇到。”
薛蝌不愿意与妹妹争。
见状,王信却笑了,看来薛宝琴的日子真不错,有个疼爱她的父亲,还有个让着她的哥哥。
薛蝌听到王信的笑声,误认为王信不认同自己的话,于是不服气的说道:“八闽之地出海人多,见识也多,最好的造炮工匠也在八闽之地,京营炮匠虽出名,这些年已远不如当初,也已经不如闽地炮匠。”
话没有说尽,留了三分余地,颇有其父之风
王信点了点头。
没想到认可自己的话,薛蝌嘴角露出微笑,身边的薛宝琴嘟着小嘴不太开心,大周就是最厉害的,可大哥哥都不反驳哥哥,薛宝琴也不想丢丑。
“大周承平百年,军队大多荒废,何况是军备,没有需求,技术自然发展缓慢,反倒是西方诸国仍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事不停,百姓受苦,虽不少王国土地肥沃,可几千年的人口也不多。”
薛岩眼睛一亮,已经明白了王信的意思,如此角度,倒是新奇。
薛蝌也不是普通少年,并不是争强好胜,听到自己以前没有听过的道理,竟然认真的来听。
薛宝琴眼睛已笑弯。
自己知道大哥哥肯定会帮自己,他现在是在帮自己说话。
王信总结道:“因为千年如一日的战乱,对军队的需求一日高过一日,军队是极其重要的,西方各国所以有了骑士,与倭寇的武士类似,皆因战事的长期需求才促进了此类不应该存在阶级。但事物有好有坏,也因为战争的需求,对军队的重视,有了火炮上的日异月新。”
“如此说来,我大周常年不打仗,反而是坏事。”薛蝌感到不可思议。
王信笑道:“我们大周好在体量大,虽然对军备需求缓慢,可工匠人数多,储备的技术也多,只要与各国经常交流,他们打仗流血,出各类新装备,我们与他们做生意,也不断吸取他们的技术,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既然是好的,自然要吸收回来,且融会贯通,还要更上一层楼。”
“说得好啊。”
薛岩忍不住鼓起掌来。
薛蝌一脸服气。
薛宝琴当初游离热闹繁华之所尽是王将军的故事,如此英雄人物,已是自己的大哥哥。
如此倒也罢了,偏偏每样出众,又无论对谁,哪怕对她们小女儿也是极其耐心,没有一丝外头男子低看女子的眼色。
所以见父亲和哥哥皆被王信说服,心里很是自豪。
王信解释了一通,然后又看向薛岩说道:“我要二十门佛郎机,总共才四千八百两,如果让工匠们去仿造,自己仿造出二十门的价格,每门估计要到天价去了,必须是大量长期的需求,仿造才划算。”
薛岩露出诧异的眼神。
这道理只有内行人才懂,原本随口一说,没想到他又懂。
常言隔行如隔山,眼前的王信虽然年轻,却总能令人惊叹,仿佛天下间任何事,他都能说上两句,一个人如何能懂这么多
实在令人刮目相看,原本已经高看一眼,可每回与这年轻将军接触,往往又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眼前的年轻将军。
压下内心的震撼,薛岩苦笑道:“的确如此,五百杆鸟铳,还有二十门佛郎机,总共报价到了七千三百两,还有各类火药、炮弹、铅子等,零零散散的,总共一万零三百余两,那边也只抹去了个零头。”
“那边可有几千斤的铜炮”
王信又问道。
“这种大炮是他们船上的舰炮,威力惊人,射程也远。”薛岩叹道:“这大炮至少重两三千斤,不容易移动,恐怕报价也是惊人。”
“薛家能否提供马匹”
“将军要驽马没问题,要军马不行,因为马和人一样欺软怕硬,所以军马与民间的马不同,民间养马一两匹,马怕人,不敢不听话,军马却是好些马在一起,要挑出那些能适应军队环境的马,如此很多马的性格不适合当军马,非要大批量的挑选才行。”
京营的马场已经废了。
好多年前被各家侵占,成为了各家上好田地祖产,多少年下来已经分不清,想要拿回来也无从拿起,何况是朝廷的事,自己一个游击将军也管不了。
但是骑兵仍然是宝贵的,京营有骑兵,边军里也有骑兵。
自己当然也要有骑兵。
各有各的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