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马贼背后的人(1/2)
第162章马贼背后的人
一代豪杰宁隆雄死的突然,俘虏的马贼知道的消息不多,其中一名被俘虏的头目也只知道有人联络宁隆雄,可是谁联络的,目的是什么,他并不知情。
目前搜集到的消息,最大的怀疑对象是大板升。
几十匹战马归了骑兵,杀了一些马获得马肉充作军粮。
河西营并不缺补给,自身还有几百头牲口的车队,真要是到了粮绝的地步,还能杀牲口充饥。
没有出长城之前,关内的时候还要吃一些车队携带的草料,到了这关外草原,又是最肥沃的河套地区,当然是走一路啃一路。
几百头牲口,加上百余匹战马,所过之处的青草明显稀薄了许多,几日来遇到的一两户牧民面露不满,却不敢多言。
草原缺乏物资,比如生火需要用的木材,所以对草原的水源之地,军营有详细的条例,必须检查清楚水源有没有被投毒,比如动物腐烂的尸体。
许多流传下来的兵书也有告诫和应对方法,只是很多将士没有耐心,平日里懒散惯了,不能做到这些细致功夫,导致很多将士在草原感染疫病。
河套地区水源丰富,还能遇到牧民询问,因此水源问题不大。
大板升地区的人口到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两三万应该有的,最大的势力分别是莫必胜、欧彦虎、哒荣。
莫必胜威望最高,欧彦虎脾气最烈,哒荣与关内贸易最深,然后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头领,并不是统一的势力,互相之间有防备,但在大周的事情上,又能做到一致对外。
总体上,莫必胜对大周的态度,其余势力都会认同。
大板升地区远离关内,也是河套地区最北部,越往北走,戈壁大漠越多,继续往北会越来越荒凉,乃至于无尽寒冰,人迹断绝。
距离太过遥远,加上局势复杂,对待大板升的态度,朝廷以拉拢和稳定为主。
莫必胜、欧彦虎、哒荣等人皆担任大周职位,三人全是指挥使,
赵焘跑了。
翟文没走,选择留了下来。
翟文看见过河西营如何消灭那伙马贼,马贼要是容易消灭,这些年里,轮不到这支京营来立功,其战斗力实在是恐怖。
赵焘是冯庸的属下,扎根大同,而自己是朝廷的官,不会一直留在大同。
自己是言官,下一步回督察院或者六科的可能很大,再有此人的背景关系,不定几年后,大家同在京城为官,加上跟着万一又混了军功呢。
相比较之前,翟文转变了态度。
王信当然欢迎,朋友嘛,越多越好。
“大同上下之所以没人反对冯节度,除了他多年来打压异己,提拔亲信,已经无人敢得罪,更多的是因为大同也离不开此人。”
翟文对大同极为了解,不光介绍关外,还介绍关内。
王信听得仔细,理解翟文的意思。
犹如原本时空的李成梁,李成梁在辽东作威作福,当辽东的土皇帝,朝廷难道不知道辽东有那么多御史和文官,内阁怎么会不知道呢。
可知道又如何
就像将领蓄养家丁,成为将领的私兵,朝廷的营兵烂了,最后只能靠将领带着他们的家丁打仗,朝廷不但只能认了,最后还得给将领们的家丁发军饷和物资。
本来是朝廷发军饷和物资,养朝廷的营兵,最后变成了朝廷发军饷和物资,帮助将领养将领们的私兵。
为何会变成这样的局势呢。
总不是朝廷自己的原因,积弊难返,亏空严重这些都是局势所迫,大势所趋,并不是某个人推动。
同样的道理,大同边镇的营军,以前能震慑内外,如今自身都养不活,更谈不上震慑内外,取而代之的是冯庸和他的家丁,大同也就只能依赖冯庸了。
历史上因为嘉靖到万历时期的边贸政策,稳定了河套地区。
这个稳定就很可怕了。
两边的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互相贸易甚至繁荣了起来,然后军事上都烂了,原本折磨大明北边百多年的蒙古骑兵,自己个没了。
眼看着烂到没根,俺答汗的孙子宁愿老巢也不要,终于找到了个名义,当即拉着自己剩余的部众勉强跟他跑去天边处的青海。
这种农耕的安稳,对牧民却是毒药。
机动和不稳才是游牧的凭仗,而稳定却是他们的毁灭。
总之,原本能吓得蒙古大汗率部东逃的俺答部,稳定了不到三代人,就这么没了谁来谁就是主人。
大周虽然有环境的惯性使然,却又没达到大明的地步。
因为单于部和大板升地区没有统一的大汗,反而因为互相之间的提防与竞争,所以虽然开始陷入稳定,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导致大同这边要依靠冯庸。
与辽东需要李成梁的道理类似。
不是大明朝廷不知道李成梁养寇自重等等手段,而是换了李成梁,大明朝廷能用谁呢。
无论事后诸葛亮怎么推断,实际上就是当大明朝廷撤掉李成梁后,辽东局势没几年就崩溃,最后成为了大明的掘墓人,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就是辽东离不开李成梁。
翟文生怕王信不懂,极力的解释道:“所以王子腾想要取代冯庸,可他手里没兵,朝廷怎么会放心呢,这也是王子腾输于冯庸的原因。”
王信骑在马上,静静的听着,心里有自己的盘算。
翟文这一路对王信的态度不断改观,从开始的疏忽,到如今的拉拢,想到日后在京城的互相支持,越发不愿意王信莽撞。
“所以我想要打败冯胖子,除非能让朝廷和大同地方放心,关外没有了威胁”王信笑道。
翟文沉默了起来。
王信不由奇怪,难道不是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