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规矩(1/2)
第170章规矩
如果单于部离开了单于城,自己很快失去所有,达尔岱告诉弟弟,一定要与王信达成约定,哪怕付出更多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阿尔岱错愕的看着大哥,如果不是大哥提醒,他不知道他们兄弟接下来面临很大的危险。
“他们有什么胆量背叛大哥”阿尔岱不服气道,大哥统领部落这么多年,哪位头人对自己的大哥不是恭恭敬敬的。
“他们对我恭敬,因为我的实力,无关我是否单于。”对自己头脑简单的弟弟,达尔岱耐心的解释。
虽然弟弟愚笨,可对自己没有威胁,是自己最大的帮手,所以达尔岱对自己的弟弟不错。
阿尔岱相信大哥,不再反驳,而是内心担忧,“那周将能接受吗”
如果如大哥所言,那周将不接受大哥的提议,单于部只能放弃单于城,开始了流浪,头人们不但会放弃兄弟,甚至会杀了他们俩,阿尔岱不得不忧虑。
如果换做是自己,自己一定会赶尽杀绝,把这块地区杀成白地,让剩余单于部的人逃走,死也不敢再回来,所以他担心周将不解释大哥的提议。
达尔岱单于摇了摇头:“王将军此人,你我都见过,虽然年轻却性格沉稳,他是个聪明人,只要是个聪明人,就应该知道留下我才更有利。”
说完后,达尔岱因为伤口的疼痛,忍不住闷哼一声,却想到了多年前。
冯庸那时候不也是么,不但没有驱逐自己,还支持自己出头,势力越来越强,站稳了单于城,甚至支持自己自号单于。
因为冯庸是聪明人,最初利用自己制衡莫必胜,后来,此人私心越来越多,开始利用自己消灭他的异己,直到如今碰到了硬茬,反而被收拾了。
冯庸自身难保,自己可以重新投靠,王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留下自己的好处,自己也能渡过自己在部落的威望危机。
现在已经顾不上大单于的梦想,先保障自己在部落的地位才重要。
阿尔岱一脸敬佩,大哥太厉害了,哪怕打了败仗,换做是自己,早就没有了主意,而大哥永远都知道该怎么应对,仿佛没有事情能难倒他。
“大哥,我们还年轻。”阿尔岱突然聪明了一回,激动的告诉大哥。
达尔岱点了点头,自己还骑得动马,拉得开弓,再用二十年的时光罢了,就算自己当不了大单于,可自己还有儿子们。
不久,派去的使者回来了。
听到王信提出的条件,阿尔岱面如死灰,其余头人也觉得办不到,大家丧气的时候,达尔岱却开始大笑。
“单于为何发笑”
“能谈条件,说明此人知道我们单于部的重要性,既然是个聪明人,他就不会消灭我们单于部,至于他提出的条件,我们可以谈嘛。”
躺在褥子上的达尔岱平静说道,众人服气,终归是单于。
过了两日。
已经恢复了一些的达尔岱,和部落的头人们得知周军旗帜已到,纷纷出去迎接,很多头人没有来,生怕被一锅端了。
单于城是遗址,单于自己的部落主要在此地,头人们的部落在周边,或十几帐,或一二百帐,大大小小的头人组成的联盟。
这种生活方式,注定了首领必须要有威信,能压得住
河西营现在的俘虏很多,光冯庸的人就有三百余,部分伤兵因伤势过重陆续死了二十来个,到了第三天才死了三个人,胡人俘虏更多,有五六百人。
冯庸的人不提,按照王信的要求,胡人俘虏被细分了出来,头人子弟,或者头人亲信出身,牧民出身,底层牧民出身,奴隶出身。
奴隶出身的人有七十几名,这些人被安排干活,比如照顾马匹什么的,竟然没有人逃走,除了河西营看管严格,还有伙食不错。
按照军中规矩,这样的俘虏不许虐待,偏偏河西营的士兵大多数军纪严格,果真没人欺负这些奴隶,如此气氛下,奴隶骑兵没有很强的逃跑意愿。
再从冯庸派来的人挑选了一百余人出来,这些人大多是本地人,有家有口,在承诺不伤害性命,不追究责任,但是需要为河西营干活三年,这些人都选择了同意。
有了这近两百人,解决了河西营不少后勤问题。
才第三日,有些不知道说是单纯,还是傻的原草原奴隶,竟然理直气壮的请求加入河西营,听得河西营的老兵们啼笑皆非。
也因为这些小插曲,行军的路上倒是欢乐不少,河西营躺在车上的伤兵,不少也被逗乐。
这趟出关的经历虽然辛苦,可的确见证了很多,大家也变得更加团结,内心也越发强大,回想起铁骑冲到自己面前时,当时内心升起的恐惧,也觉得没有什么了。
这两日的行军速度很慢,第三日上午才开始快起来,车辆上也多了很多悬挂的马肉在风干,车营里的口粮还能撑半个月,不过将军向来谨慎,因此收集了很多马肉储存起来,能多一些储备是一些。
都是些磨人的功夫,一个人的时候也很难如此耐烦,何况是两千人的队伍,而平日里已经习惯严苛的军纪,所以并无怨言影响士气。
探马被派了出去,单于部的使者又来了,带来了新的消息。
不光单于会来迎接周军,单于还会带着部落的头人们一起前来,而且不会携带武器。
“没想到单于如此诚心。”通译陶升变了,说话的嗓门大,对胡人变得目中无人,十分张狂,连郑浩也看不下去,可王信倒是没理会。
郑浩很好奇,对将军想要更多的了解,不再是以前无所谓的态度,请教道:“将军应该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制止陶升。”
郑浩那崇拜的小眼神,王信熟悉不过,心里不禁有些感慨,不知道回去山西后,郑老爷子会不会后悔,送来自己身边的人,变成了自己的小迷弟。
郑浩很年轻,也有才能,王信希望郑浩能跟上自己的思路,随自己走的更久些。
于是王信问道:“你知道越王勾践的故事吧。”
郑浩一下猜到将军要举例子,点头说:“知道。”
“那你认为吴国被越国打败,是因为越国忍辱负重的原因吗”
“难道不是”
王信笑了笑,不以为然,自己从来不认为吴国被越国打败,因此吴国当初压榨越国的行为不对。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谓的讲道理,不过是心里顾忌罢了,人的本性就是不讲道理的,之所以要讲道理,是因为讲道理的利益更大。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很多人有了错误的认知,认为有理走遍天下。
却不知能和你讲道理是因为一个国家,又或者一个群体,一个利益等等,而不是别人生来就应该向你讲道理。
“吴国被越国打败,只是因为吴国自己不行了而已,吴国打败越国那一代人老了、死了,吴国新生的年轻人不争气,不如越国的新生年轻人,自然被越国打败。”
不是吴国压榨越国,所以吴国失败的原因,而是吴国自己不行,才被人打败。
听完将军的解释,郑浩有些迷茫,这与他多年来学习的不一样,做人总要讲道理才对,以德服人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