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计划办私塾(2/2)
林家这次送出的却是酒和食材,倒显得别出心裁。
虽然食材如何就不多言,单说这酒,倒是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众人纷纷感谢,笑着离去,气氛倒是愉快。
今日主要是招待官绅,林向安心里也清楚,其他人多少有些被疏忽了。
尤其是薛老爷子和冯老爷子这两位长辈,薛文逸、冯辰一起来的,但都没什么机会多聊。
送走这两位老者时,林向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薛伯、冯伯,今日有所怠慢,还望见谅。”
冯老爷子笑着摆手,“林贤侄,老夫知道你今日忙,不必挂心。若是有空,便到冯家做客。”
冯辰也在一旁插话道,“向安兄,回头有空来我家做客,到时候再一起玩啊!”
旁边的冯老爷子瞪了冯辰一眼,打趣道:“你这小子,人家是大忙人,哪有时间陪你玩?好好读书,有空多请教林贤侄读书的事,少贪玩。”
冯辰吐了吐舌头,装作听话的模样,不再说话。
薛文逸则笑着站在一旁,心情愉快,不禁摇摇头。
“我们就先回去了,过几日再来找你。”
“行,我还得好好谢谢你的帮忙,今日才能顺利结束。”
林向安拍了拍薛文逸的肩膀,一脸感激。
薛文逸摆摆手,“小事一桩,你还有客人,我们不打扰了,回头再聊。”
说完,便与薛老爷子、冯老爷子、冯辰一同离开。
送走四人之后,林向安又陆续送走了其他的宾客。
直到最后,只剩下家里的亲戚,林向安才得以空出时间,去陪陪王家亲戚。
今日王家坞的人也来了不少,几位族老和自家的亲戚,安排了两桌。
其他则安排在流水席那边。
人多,位置有限。
不过,流水席那边倒也宽敞,王家坞村子里的人,坐在那里吃饭反而更加自在,不拘束。
有一部分亲戚要早走,林家这边给打包了一些吃的,让人带回去。
剩下的食材太多,家里也吃不完,索性分给大家。
王老爷子一大家子,以及几位族老和年轻一辈,则被林向安特意留下,准备一起吃顿晚食。
若是家里住不下的,便安排到镇上的客栈安顿下来,免得走夜路。
趁着开饭前,林向安陪着大家聊了会。
毕竟这次乡试得中,他接下来必然要进京赶考,何时能回王家坞,怕是难说。
趁着今日的机会,陪这些亲族聊聊,也算是尽一份孝心与情谊。
先前对他客气的王家人,如今更是殷勤了许多。
言语间不自觉,透着几分敬重和期待。
席间,林向安见王鸿在场,心中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如今他已是举人,许多事情也比往日要方便许多。
若想让林家、王家两族子弟,将来能多出些仕途之人。
势必要建私塾,才是长远之计。
王家族人这边的私塾终究落寞了,但长久的流传下来,定有宝贵的地方。
他想让王和忠、林嘉月都能读书。
十岁的年纪,正是读书上学的年纪。
一同长大的王和智、王和信、林远、林桥几人,虽然多少识字,但并未能系统地学习,实属可惜。
如今的私塾,大多是以科举仕途为目的。
但他设想的私塾,却不想仅限于科举,而是希望受众能广一些。
层层筛选,让那些真正适合读书的孩子进入县学,循着科举之路前行。
而那些不适合科举的,也能掌握一定的学识,识字算账,日后能成为铺子里需要的账房先生、管事。
或是有文化的商贾,而非局限于种田。
本来江南一带,比较富庶,识字率就比一般地方要高,相对选择性更高。
不过这事还需长远规划。
想到这里,林向安心下有了决断,便请王鸿到正堂详谈。
此事需先与族内有经验的长辈了解一番,看看该怎么操作更好。
“二叔公,晚辈有些事,想向您请教。”
王鸿见他如此郑重,微微一愣,随即笑着点头,起身随他入了正堂。
其他人见状,也没有打扰,仍在院中闲聊。
请王鸿坐下后,林向安亲自倒了一杯热茶,双手奉上。
待王鸿接过后,看着林向安,心中感叹不已。
“所问何事?”
“晚辈如今已是举人,想着家族要兴盛,便离不开读书。这私塾,日后定是要办起来的。想请教二叔公,若要建私塾,需要准备什么?”
王鸿没想到林向安竟然会提出这个问题,不禁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这孩子刚中了举人,正是巩固人脉、谋划前程的时候,没想到却已经开始考虑族学私塾的事,眼光确实长远。
“你既然问我,想来并不是想建一般的族学吧?”
王鸿放下茶杯,意味深长地看着林向安。
私塾有大有小,若只是小规模的家族学堂,只供族内子弟启蒙识字,那倒简单。
但从林向安的语气来看,他显然是想办一所更具规模、能长久发展的私塾。
王鸿叹了口气,语气略显感慨:“早年战乱,乡里凋零,我王家族人也没能幸免,族学能撑到现在已是不易。这几年多亏了林家帮衬,村里更多的孩子才有机会认字识书,可惜至今还没能教出个秀才。”
他提及族学的现状,不禁想起了自家孙子王景辰。
王景辰虽然考中了童生,但一直未能更进一步,未曾考中秀才。
反观林向安,短短几年间就已成为举人,王鸿心中既是欣慰,也隐隐生出几分期待。
不过,如今林家的族人毕竟不多。
若想要办学,定然不会局限于自家子弟,想来是要对外开放。
王鸿沉吟片刻,说道:“如今你是举人,声望更高了,若是想办一所更全面的私塾,可以考虑联合其他乡绅富户一同创办。”
毕竟,私塾想要长久经营,必须得有生源。
而联合乡绅富户,大家共同出资,也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学子,容易立稳脚跟。
这是最省力、最稳妥的方法。
然而,林向安却摇了摇头,神色坚定:“二叔公,若是我想靠自己建一所私塾呢?”
与人合办虽是捷径,但必然会有诸多限制,条条框框束手束脚,未必能达成他心中真正的目标。
若是由自己主导,即便短时间内无法成事,待时机成熟再建也不迟。
王鸿闻言,目光微动,沉思片刻后才说道:“若要独自建私塾,关键有两点——校舍和束修。”
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继续道:
“如今王家族学的束修,多亏你家养殖牲畜支撑才稍显宽裕。而县学的束修,主要依靠学田。若想让私塾长久经营,必须要有稳定的束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