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1/2)
三月底的一天,倪女士让姜南陪她去一趟阿依库勒村。
姜南这才想起,阿依库勒村那位海力帕大爷,至今还在赌气闭店。
最近吕珠珠来找她商量办摄影展的事,时常唉声叹气,抱怨海大爷顽固不化。连扶持开店的合约都制约不了,老爷子说了,大不了把房子和地卖了赔钱,总之手艺和孙女是不能被外族人偷走的。
之前倪女士帮忙做思想工作,同海力帕大爷吵了一架。这回直接登门,姜南不敢想象那画面,想了想,带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她们到时,海力帕大爷又在棒打鸳鸯,把
一见她们,海力帕大爷果然没有好脸色:“不用同我说话,说什么我都不听。你们的人来了多少趟,同样的话已经听得我耳朵长茧子。”
“那你就用眼睛看。”倪女士拿出手机,屏幕上是两座坟茔,“这是我的爱人和女儿。我的爱人叫阿米尔,是塔吉克护边员。五十年前,我们只能偷偷在一起……”
讲完自己的故事,老太太说:“时代变了,老故事不该再重复,你说对不对?”
海力帕大爷沉默了很久,久到姜南以为他又要发怒。终于,他缓缓站起身,走向院里那架葡萄树,伸手抚摸粗壮的葡萄藤。
“这棵葡萄是我的波瓦种下的。”他突然开口,声音低沉,“他总说,葡萄根扎得深,才能长出最甜的果子。”
他发出长长的叹息:“我真害怕……怕我们的传统会消失,怕孩子们忘记自己是谁。”
姜南适时地将笔记本电脑转向海力帕大爷:“大爷,您再看看这些。”
屏幕上是一张色彩鲜艳的照片,一对夫妻在厨房里忙碌。男人带着维族花帽,正在教他的汉族妻子拉条子。两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爱意。
“这是艾山和李文,他们在喀什开了家餐馆,生意红火。”姜南解说道,又滑动到下一组照片,“这是维吾尔族的阿萨别克和回族的马强,他们在图木舒克一起经营修车行;这是阿克苏的老干部徐英华,和她的维族儿子女儿……”
海力帕大爷盯着屏幕,眉头紧锁,但没有移开视线。
姜南继续展示着更多案例:不同民族通婚的家庭、跨民族合作的生意伙伴、混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
“我记得维吾尔这个词,就是团结、联合、协助的意思,就像葡萄一样,果实紧紧地挨在一起。”姜南说,“你看这些照片里的人,不正是这种体现?”
“古丽夏曼是个聪明姑娘,她挑选的男人真有那么差劲?”倪女士问,“抛开民族不说,你问问自己。”
“那个汉族小子。”海力帕大爷不是很情愿地说,“聪明,手巧,脾气也好,比村里许多巴郎子都强。但是……”
“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柳编不好吗?”姜南说,“手艺的灵魂不会变,只要传承的人是真心热爱。你要看涨潮在病床上画设计图吗?我找找……”
“不看不看!”海力帕大爷别过脸,“你们的话太多让我头疼,我需要时间想一想。”
十天后,地区博物馆的三号展厅人头攒动,一场个人摄影展迎来了第一波观众。
展厅入口有一张巨幅照片——带着艾德莱斯绸头巾的倪女士正在教一群孩子唱歌,阳光透过她银白的发丝,在孩子们笑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照片上角印着这场摄影展览的主题——“寻找古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