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将计就计(2/2)
美国的那件,据说被称赞为“是现存的中国最壮观的雕像”,是“宗教和美学的胜利”,被媒体称为:三十件在美国公众机构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那一尊观音像流入美国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话说,1931年,纳尔逊馆方委托美国人华尔纳和中国人卢芹斋等以北平为据点,遍历华北,大量购买中国古代艺术品,以扩充馆藏。
观音像最初出现在美国人眼前时,它被分割成几部分摆在中国古董商后院的荒地上待价而沽。
卖方看过之后,认为那是明代的观音造像,当时能弄到唐宋时期佛造像并非罕事,所以美国买家并没看上,放弃购买。
由于断代失误,美国人第一次和该像失之交臂,被后来赶到的卢芹斋买下。
然而,后来经过专家的重新仔细鉴定,认定此木造像是辽代的。纳尔逊博物馆一咬牙,付出了高于当时几倍的价格从卢芹斋手里买下,从此该馆有了那件镇馆之宝。
眼前的这尊观音像,小很多倍。
但别看它小,价值却不会差太多。
从它的特征来看,就是典型的辽代风格。
辽代佛像肩部非常的宽阔,胸部的肌肉丰满,充满着刚强健康的气势,与南方在佛像塑造中形成的平易近人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面部非常的圆满,与唐代塑像相比更加的肥胖,头顶上的肉髻平缓,并且在头发的正中*央经常镶嵌一个髻珠,和南方的宋地造型基本上保持一致。
而菩萨佛像中的形象通常是戴着高高的花冠,将头发高高地梳起,花冠的形式是极其特殊的,类似于契丹贵族中的头冠花样;在前胸经常佩戴着连珠璎珞,装饰和宋地相比来讲更加的简单整洁。
“不用感觉,就是辽代的。”楚健肯定道。
辽代的佛像在塑造题材上的选择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不仅有显教中经常出现的佛像、菩萨、罗汉和力士等形象题材,并且也有密教中流传的五方佛和八大菩萨的题材。
对于这些佛像题材的选择,能够彰显出辽代佛教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当时民众广泛信仰佛教的现象。
在众多题材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观音菩萨塑造题材,可以称之为在辽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塑造题材。
沈世杰见自己判断没错,很开心。
“辽代的佛像工艺真的一绝,这跟辽代重视佛教有很大关系。”他感叹道。
辽代重视观音菩萨,要从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说起。
据传,辽太宗耶律德光将观音菩萨专门请入家庙中并且持续供奉,这便是辽代管理者对于观音菩萨的尊敬和崇拜。
尽管辽太宗对观音菩萨的供奉可能有其他的考虑,可能看重的是观音菩萨救世的功能,以便能够将大量汉人的心收服,从而实现在国家治理中最大程度的帮助服务。
“统治者喜欢佛教和儒学,就是因为它们能更好从思想上奴役民众。”楚健开口道。
历史上是有过几次的灭佛运动,但那都是因为当时的佛门大肆占用了土地资源,大量吞并耕地,跟皇权冲突了。
不干他们,干谁?
要是佛门安分守己,哪怕他们在民间放高利贷,朝廷都还不会随便动他们。
“哈哈!要是刚刚那家伙知道这尊观音像的价值,说什么也不会拿出来当鱼饵。”沈世杰大笑道。
用上千万人民币的宝物打窝,那也太奢侈了。
很显然,园区那边的人根本不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