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臣请斩大鸿胪!(4K)(2/2)
但如今朝局尚可,大汉也并非经不起一星半点的折腾,他也就没了亲赴戎机的必要性。
再者,作为领袖,也需要多少顾及臣下的心情。
大家伙固然心怀忠义,却也希望能够在忠义的同时升官发财,但你老拿大家的前途开玩笑在外面晃,即便是再忠诚的臣子也会有所不满的。
“孤并非是要带兵亲征,只是想让众卿议论平叛事宜。”
眼见太子似乎是答应了不亲赴戎机,一众朝臣也不禁松了一口气,重新各归其位。
前番太子班师回朝后病倒,着实是让人心惊胆战,尤其是太子府群臣都做好了某些极端情况下的准备,事后才得知情形的其他太子党朝臣也都是心有余悸,他们自然不会再让太子轻易亲征了。
而当话题转移到应对凉州、并州诸胡之乱的时候,九卿席位中的大鸿胪张义缓缓起身行至殿中,俯身行礼道:“臣大鸿胪张义有奏!”
刘辩目光在朝臣间扫视,见张义奏请,微微颔首,应道:“准!”
大鸿胪司掌内附异族,无论是凉州羌人还是并州匈奴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中,因此刘辩也希望能够听听这位大鸿胪的意见。
张义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继而朗声道:“臣请殿下弃守凉州!”
张义的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刘辩眉头紧蹙,却没有立即驳斥。
“凉州之于我大汉,原是朝廷的藩屏,意在隔绝羌胡。然而,凉州接纳了过多内附羌胡,州郡之内叛乱频发,早已丧失藩屏之功用,反倒沦为依附于大汉身上吞噬血肉的蠹虫。”
张义面向太子,徐徐阐述道:“羌与北狄同俗,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姓。一人子十人,或至百人,时日渐久反倒是成了凉州的主人。”
“然而羌人不善耕作,放牧又无度,战乱频发毁坏了田地,放牧无度毁坏了水草,若无朝廷时时接济,早已饿殍遍地。彼辈无德,不知恩义,如此不如弃之,将汉人百姓迁至三辅,专心平定并州叛乱!”
大鸿胪掌内附异族,而张义显然是在处理诸多内附异族上下了些功夫的,对于羌人的秉性颇为熟稔,没有就光武皇帝以来在政治、文化角度上的旧论讲述弃守凉州的缘由,而是就民生问题为众人剖析羌人叛乱的根源所在。
放弃凉州这一议题,自前汉便已兴起,后汉期间关于是否放弃凉州的大朝议,亦不下三次。
正如张义所言,在丝绸之路断绝之后,凉州确实已成为趴在大汉身上吸血的恶州。士人向来轻视凉州,连带凉州汉人也遭鄙夷,故而附和放弃凉州者大有人在。
而张义提出的方针,也是后汉早已提及过无数次的“拆西补北”之策。
和熹皇后邓绥之兄邓骘,将凉州与并州比作大汉的两件破衣裳,拆了其中一件的丝线去将另一件破得没那么严重的衣裳补全,这样至少还能得到一件完整的衣裳,否则两件都是无法穿出去的破衣裳。
被放弃的,便是凉州,要挽救的,乃是并州。
只是此提议并未被采纳,但这样的方针依旧无数次被后汉的士人们提起。
附议张义之人,也多是老生常谈的迂腐旧论,说白了就是带着有色眼镜歧视凉州和凉州人,而非张义基于国家实际情形的切实论调。
一时间,朝堂中凉州籍官员多有不安,而皇甫嵩、董卓这两位凉州人,却安坐于席,仿若全然置身事外,连参与争辩的兴致都无。
就在朝臣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之时,忽有一声暴喝自太子府群臣的行列中传出。
“启奏殿下!”
刘辩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却见傅燮满脸怒色,须眉倒立,以手直指大鸿胪张义,高声道:“臣请斩大鸿胪!”
“斩大鸿胪,天下乃安。”
话语甫落,满朝皆惊,众人哗然看向了向来言谈举止有古君子之风的傅燮。
三公曹尚书郎杨赞当即出言喝之:“安敢辱骂大臣耶”
杨赞是张义的门生,他自然有义务替老师说话,尤其是傅燮这般一上来就要杀了他老师的。
好歹也是光禄大夫刘宽的弟子,刘文饶学识渊博,为政以宽,怎么教出你这么的性情暴烈、动不动喊打喊杀的弟子
连士人的体面都不讲了
不过杨赞还是没有进一步驳斥傅燮,毕竟傅燮的老师刘宽虽然重病卧床不起,却依旧是汉室宗亲、朝廷重臣。而傅燮本人还是太子洗马,是太子家臣,无论如何也不是他能够羞辱的,最多是在礼法上驳斥一二。
“昔日冒顿书信羞辱高后,樊哙为上将军,言‘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慷慨陈词,忠义至此,季布犹言“哙可斩也,而大鸿胪莫非自以为忠义勇烈可比樊哙乎”
“凉州为天下的要冲,国家的藩屏,据有凉州则是断了羌胡、匈奴一条臂膀,如今凉州虽屡次叛乱,靡费甚重,但绝不至割舍弃地的地步。”
傅燮一边说着,一边满面怒容走向张义,行至他的面前怒喝道,“大鸿胪乃是国家重臣,却谏言割舍一方万里之土,此非忠也!”
“弃守凉州,三辅不宁,三辅不宁必使京师动荡,此非智也!”
“大鸿胪此言不忠不智,究竟是何居心”
“是故!”傅燮面向太子,以手指向身旁张义道,“臣请斩大鸿胪!”
——
ps:晚些时候再加继续加更,争取月底前把上个月答应的加更还清了。
还好这个月月票不多,也就四百多票,按照两百票加一更(2000字)的加更规则也就蛐蛐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