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大唐凌烟志 > 第141章 西域风云起,长安城内政治外交博弈深

第141章 西域风云起,长安城内政治外交博弈深(2/2)

目录
好书推荐: 在崩铁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 重生之官场笔记 万界剑系统 全球病变:活尸狂潮! 找个宅男女神回上古 三次转世后,我跑去打网球了 少年悟空传奇2 洪荒人祖:开局被女娲偷听心声 综漫:开局一头神农兽的兽医日常 喵神医日记

统叶护即位时不过二十余岁,却在接见波斯流亡王子时展现出惊人手腕。他命人将装满金沙的铜盆倾倒在波斯使者面前:"告诉你的敌人,西突厥的刀锋比这些金子更闪亮。"

短短五年间,他的苍狼旗插遍乌孙故地,千泉草原的新王帐里,粟特商人献上的葡萄酒夜夜飘香。

此刻,西突厥向唐朝伸出的橄榄枝,实则是针对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杀招,因为,就在半年前,东突厥汗国的颉利可汗的使者在长安城外纵马踩踏农田,索要的"岁赐"比隋朝时多了三倍,早已引起唐朝皇帝李渊的不满。

在朝堂时接纳外国使臣献贡时,中书省舍人会记录使臣每句言辞,甚至留意其使臣"目视御座时长",作为研判该国态度的依据。献贡环节,那尊狼噬鹿铜镇被抬上丹墀的瞬间,东突厥使者阿史那咄苾突然冷笑,心中暗自说道:"此鹿角纹路,倒似我部落在阴山的牧区。"

中书舍人看在眼里,立即疾书记录:"西突厥使目视御座七息。”

因为高昌王国的使者也已经到达长安城中,唐朝朝廷便安排他们与西突厥使臣“同堂献贡”。

隋唐时期,高昌王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其地域大致在火焰山以南,盐山以北,白龙堆以东,库鲁克塔格山以西,是古代西域交通枢纽之一,扼守着丝绸之路的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当时麴伯所属的麴氏家族统治着高昌,麴氏高昌政权在公元460至640年统治高昌地区,麴伯在唐初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位君主,因史书中确切资料缺乏,难以确定其家族王位顺序等情况。在麴氏统治时期,高昌国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和西域周边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唐初,麴伯统治下的高昌面临着与唐朝建立关系的重大抉择,当时唐朝统一中原后国力强盛,影响力不断向周边扩展,麴伯需要考虑如何在唐朝的势力扩张下保持高昌的独立与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高昌之前与北魏等中原政权有着复杂的关系,麴伯时期也延续了这种与中原政权互动的模式,既要保持一定的政治独立性,又要避免与唐朝发生直接冲突。

麴伯延续了麴氏家族在国内的治理模式,高昌国内实行郡县制与部落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郡县地区,推行类似中原的行政管理,设置各级官员管理民政、财政等事务;对于境内的游牧部落,则采取相对宽松的管理政策,通过部落首领进行间接统治,以维护国内的稳定。

高昌地区由于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具备着良好的发展农业条件,麴伯时期,农业生产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种植小麦、粟等农作物,并且由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或者农业技术。水利设施也得到一定的维护和发展,以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

凭借其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地理位置,高昌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麴伯统治下的高昌,是东西方商品交换的重要中转站。从东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这里汇聚,再转运到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等也通过高昌进入中原地区,同时高昌本地也有一些特色手工业产品,如纺织品、陶器等参与贸易。

高昌在麴伯时期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由于丝绸之路的连接,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在这里相互交融。在建筑风格上,既有中原式的佛塔建筑元素,又有西域特色的建筑装饰;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在高昌广泛传播,同时也有其他宗教的存在。麴伯可能对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午间,光禄寺"蕃主贡宴"设九道主菜,其中"浑羊殁忽"(整羊烤鹅)必由太官令亲自切割。不过,这期间却突现“小插曲”,按礼制,光禄寺应安排演奏《宴蕃部》,乐工却错奏了隋炀帝为曷娑那可汗所作的《高昌乐》。

现在看来,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不知是事前朝廷有所交代,还是此刻确为乐工无意之举。不过,史书却有记载,因高昌国军队不久前曾劫掠过西突厥骑施商队,在此次宴会开始前,导致西突厥使者愤然掷杯抗议。

《高昌乐》响起之时,“老谋深算”的房玄龄瞥见西突厥使者脸色骤变,急中生智道:"此曲新填《破阵乐》词,正颂可汗铁勒之功。"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唐朝与周边政权关系中的微妙之处,音乐在外交礼仪场合成为一种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元素。

暗流涌动的宴席间,西突厥使者又突然献上统叶护亲铸的"毗伽可汗剑",剑格上并排錾着唐国日月纹与突厥狼图腾。

宴后赏赐环节,鸿胪寺按例准备五百段锦彩作为回礼,同时遵循"加等回礼"原则,但实际厚薄全凭战略和政治关系需要,但见李渊将随身玉带钩掷入赐品,这枚刻有"受命于天"的鎏金钩原是东突厥所求之物。

直至暮鼓响起,鸿胪寺的录事还在疾书:"...赐锦彩五百段,金银镂鞍一具,其狼头符节宜造册存典客署。"

之后,统叶护进献的"狼噬鹿铜镇",被李渊当场转赐东突厥常驻长安城的使者,从而引发西突厥吐屯(监国官)事后愤然折断笏板。

三年后唐玄奘取经途中经过西突厥碎叶城,在统叶的护牙帐前,目睹当时唐高祖李渊赐给统叶的鎏金钩被改制成日晷指针,而当年进贡的葡萄藤纹银壶,早被熔铸成攻打伊吾城的箭簇。那些浸透葡萄酒液的贡箱木板,则被能工巧匠改制成跨越天山冰坂的云梯,正如鸿胪寺旧档最末页的批注:"蕃礼之器,终化王师之刃。"

是夜,太极殿的蟠龙藻井下,房玄龄捧着统叶护的国书沉吟:"狼居胥山(东突厥王庭)与千泉相隔万里,然两狼相争..."

话音未落,屏风后突然传来瓷器碎裂声。原来侍茶的宫女听闻"狼"字手抖,当年她家乡凉州正是被东突厥掠为"羊圈"。

三个月后,当统叶护的"吐屯"(监国官)开始在于阗征收战马时,长安西市的胡商发现,往年专卖给东突厥的镔铁,突然都流向了高昌方向。

唐朝初年,外国使臣留京期间可入西市贸易,但须由互市监陪同,且"禁兵器、铁器交易"。

离境前,外国使者需至鸿胪寺领取"赐国书",使团返程时,唐廷兵部会派"护送使"监视其路线,若发现使臣私绘陇右地图,按律可当场格杀。

这套精密如齿轮咬合的外交程序,在七世纪的长安城中日复一日运转。当开元末年安西都护府送来最后一批波斯流亡王族的朝贡记录时,谁也不会料到,那些曾被鸿胪寺反复校勘的贡品清单,终将成为后世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掘的残卷,而当年太极殿上剑拔弩张的礼仪之争,早已化作敦煌壁画里使臣模糊的衣冠轮廓。

不过,当年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和高昌王麴伯雅分别派遣使者向唐朝朝廷进贡,这一事件不仅是简单的朝贡行为,更是唐初西域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缩影,展现了唐朝在西域影响力的初步确立,以及各方势力在权力博弈中的微妙平衡。

统叶护可汗的使者带着天山冻葡萄、狼噬鹿铜镇等贡品,高昌王麴伯雅的使者则献上冻酒、绯毡等物,这些贡品不仅象征着西域的物产丰饶,更暗含了政治寓意。统叶护的贡品中,狼噬鹿铜镇尤其引人注目,狼象征突厥,鹿则暗指东突厥或西域其他部族,这一贡品无疑是在向唐朝展示西突厥的强盛与扩张野心。而高昌王的贡品则显得更为恭顺,表明其作为唐朝与西域之间的桥梁,试图在唐与突厥之间寻求平衡。

这一朝贡事件显示了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尽管唐初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但李渊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成功吸引了西突厥和高昌的归附。统叶护可汗的朝贡,不仅是对唐朝的示好,更是对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牵制。西突厥与东突厥的矛盾由来已久,统叶护希望通过与唐朝结盟,增强自身在草原争霸中的优势。而高昌王麴伯雅的朝贡,则反映了西域小国在唐与突厥两大势力之间的生存之道,既不得罪强邻,又试图借助唐朝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

然而,这场朝贡背后的博弈远未结束。统叶护的野心、高昌的摇摆、东突厥的威胁,以及唐朝对西域的进一步经略,都将成为未来局势发展的关键。

至于唐朝将如何利用这一契机,统叶护的扩张会否引发新的冲突,高昌又能否在夹缝中维持独立,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继续讲述。

历史的帷幕刚刚拉开,西域的风云变幻,正等待着下一个高潮的到来。

读者朋友们,凌云朗月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将每日连载更新,感谢您支持关注原创作品,敬请在章节后方评论追更。

目录
新书推荐: 年代好孕,随军后被糙汉掐腰宠 无言青春 我是修仙不是休闲! 大女主的我变成了欧美男歌手 师尊,不好意思,这论文我先发了 成了恶毒男妈妈 长白山青铜谜窟 听我的,媳妇还得靠抢 南烛有星沉 天字第一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