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成全他(1/2)
忽然间,朱标想到什么,皱眉看着朱政问:“莫非其中另有隐情?麟儿,给我说清楚,父皇为何会有这般莽撞之举?”
朱政点点头,回答道:“祖父起初也不赞成征讨倭寇,只因在倭国发现土豆等高产作物,这才改变了主意!”
“土豆?高产作物?”
朱标依旧疑惑,下意识问道:“这种土豆到底是什么作物,能产多少?居然能让父皇下定决心?”
“亩产四十石!”
朱政答道。
话音刚落!
朱标双眼瞪得滚圆,满脸难以置信。
亩产四十石?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大明朝那么多粮食,最好的时候也只能勉强达到三石,现在竟突然冒出个亩产三十石的作物?
这怎么可能?
从不曾听说世上竟有如此高产的粮食!
当下,朱标不可置信地问道:“这是真的?这般荒诞的说法,父皇也会信?”
“殿下无需怀疑,千真万确!”
朱政坚定地点点头。
亲自验证,在这里种植。仅仅三个月,便已成熟。今日祖父亲自带领人手收获,并已统计完毕。确实有亩产四十石的产量!
另外,倭国还有其他高产作物。只是那些野蛮人愚昧无知,不懂如何利用。所以祖父才决意征伐倭国,就是为了获取这种神粮,让大明不再缺粮,百姓免受饥荒之苦!”
“嘶——”
朱标听罢,心中猛然一震,惊呼一声,全身似被雷击。父皇亲自验证过的,亩产四十石确凿无疑!仅三个月便能收获,一年岂不是可种两季?如此一来,他心中的理想图景——百姓安泰、国家强盛、超越汉唐的盛世,岂不是指日可待?这不是上天垂青吗?
朱标呼吸急促,内心澎湃,几乎难以自持。许久,他才平复气息,目光灼灼,缓缓开口:“孤记得,《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中曾提到此事。秦始皇嬴政欲求长生,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寻仙。徐福虽未归来,但典籍称瀛洲即今倭国,其文字亦与我大明相似,近先秦古文。由此可见,倭国应是我神州后裔。”
朱政听得愣住,这说法太过出乎意料。倭国竟然是我们的后裔?他还真有些半信半疑。
“太子此言,恐怕未必准确吧?”朱政试探着问。
朱标却坚定地点点头,“孤查证过诸多史料,此事绝非虚妄。”他的语气沉稳有力,让人无法反驳。
朱政沉思片刻,最终颔首表示认可。气氛一时安静,朱标随即轻咳一声,转而谈及其他事务。
朱政听闻父亲的劝告,坚定地摇头说道:“我年岁虽轻,但征战沙场、冲锋陷阵绝不逊色他人。且无人比我更了解海外风土,亦无人比我更熟知土豆等作物。这般重任,舍我其谁?”朱标听后仍显迟疑,他深知朱政能力出众,在试炼中已见识过他的才华。此次远征异域之地,确实需要像朱政这样懂敌情的人来提升胜算。
然而,他对朱元璋对朱政的宠爱与重视有所顾虑,担心无法说服对方承担风险。朱政则慷慨陈词:“我本为遗孤,幸得祖父相救抚养长大,如今锦衣玉食、恩宠不断,怎可辜负这份深情?今有机会替祖父分忧,正是心愿。岂能因惧怕生死而退缩,坐享庇护?”言辞坚定,充满感恩与勇气。朱标深受触动,点头表示认可。
朱标隐约察觉朱政或许不知自己身世,心中疑惑为何朱元璋未曾告知真相。但此事暂且搁置,他认为此时正是与朱元璋商讨朱政身世的好时机。至于朱政出征倭国之事,他内心认同,认为凭借朱政的能力及明朝军力,应当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即便遇到挫折,朱政的安全也应有保障。
更何况,唯有历经艰难困苦,才能造就非凡人才。
父皇忧虑过多实属正常。
此刻,朱标略作思索,随即开口说道:
“既然你意志坚定,孤并无异议。
只是父皇那边,还需费心说服。
他老人家终究是疼爱你的。
不如这样,孤先行一步,试着替你说服父皇。
争取达成你的心愿,如何?”
“多谢太子殿下!”
朱政听罢,嘴角微扬,拱手致谢。
朱标微笑点头。
随后毫不拖延,即刻前往谨身殿。
谨身殿内,
刘和已向老朱禀报,称朱政依旧固执,坚决不改。
只盼他耐心等待,朱标正在劝说。
然而老朱始终难以安心,焦虑地来回踱步。
时不时望向殿外越下越大的雨水,更加心急如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