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冷斑(1/2)
孙雨菲打开会议室的电脑和大屏幕,开始向白昊简述事情的经过。
“20世纪初,人类开始观测到了宇宙的‘红移现象’,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勃最早证明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并且发现了哈勃常数。”孙雨菲一边用简单的语言讲解着事情的经过,一边切换着大屏幕上的幻灯片。
“20世纪40年代,俄国科学家乔治伽莫夫提出了热大爆炸理论(即最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并指出宇宙大爆炸会产生黑体辐射,即使经过了几十亿年,人类仍然有可能找到这种辐射的残留。”
“1948年,伽莫夫的学生美国科学家阿尔弗和赫尔曼第一次计算了这种辐射残留的数值,约为绝对零度以上5k(开尔文)。”
“随后经过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这其中也包括它曾经的反对者弗雷德霍伊尔,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除了‘红移现象’,并没有实际观测结果进行支持。”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利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意外的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于1965年将该值修订为3k,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发射的cobe(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第一次精确测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值为2.728k。”
“2001年发射的wmap(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以更高的灵敏度测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并形成了人类获得的第一张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地图,为人类呈现了宇宙大爆炸后380000年时候的样子。”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形成,是由于宇宙大爆炸后380000年宇宙温度降至3000k导致原子的形成,并使得宇宙开始变得通透,光子从此时开始可以向宇宙的各个方向进行传播而不被吸收。由于65亿年后宇宙进入加速膨胀期,导致早期传播的光由于‘多普勒效应’产生‘红移现象’,从可见光变成了微波,于是形成了现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孙雨菲回顾了整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测量史,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含义。白昊虽然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认真地听着孙雨菲的讲解,但是限于相关知识储备的局限并不是很明白,只得一个劲的点头哼哼,装作很明白的样子。
“接下来你将看到的都是绝密级别文件,请不要将以下内容告诉其他任何人,会后你将必须签署保密协议。”
“哦哦,好的。”白昊一下子激动起来,连忙答应,瞪大了眼睛开始盯着孙雨菲。
“2009年欧洲宇航局(esa)发射了普朗克卫星,这是一颗比wmap精确度更高的巡天观测卫星,并于2014年传回了目前为止精确度最高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冷斑(coldspot)。”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应该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宇宙的,但是普朗克卫星发现我们的宇宙中存在很多的冷斑,这些冷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值较平均水平要低至少0.00015k,虽然差别极小,但是目前我们人类并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大的冷斑甚至跨度达到18亿光年,相当巨大,人类对于这些区域的了解甚至比黑洞还少。”
“原本以为冷斑离我们很远,并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但是今年年初普朗克卫星在再次的探测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我们始料未及的现象。”孙雨菲说到这里一下变得严肃起来,眉间透着焦虑与不安。
“今年1月20日,欧空局收到普朗克卫星传回的数据,数据显示在月球附近约10万公里,距地球约30万公里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直径约200公里的超级冷斑区域,该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值较正常值低了足足0.3k。”
“随后欧空局在2月再次对该区域进行观测,发现该区域直径已经达到300公里,事实证明该区域正在加速扩张。而最近的一次测量,该区域的直接已经达到了1500公里,相当于月球体积的近十分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