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改革开放(四)(1/2)
【1976年,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又沉痛的年份。
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路从革命到建国,再到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将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三位缔造级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这一年相继逝世了。
也是在这一年,四人帮被打倒,文革彻底结束了。
沉痛过后,国家和人民还要继续前进。
此时的国家因为四三方案庞大的后续投资,已经面临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但四三方案带来的效果确实是显着的,它确实助力中国弥补了很多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领域的空白,加快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决策层认为尽管存在财政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发展,仍有必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于是1977年,国家推出了更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的方案,原计划投资65亿美元继续引进项目,到1978年时更是扩大到180亿美元。
仅1978年一年引进资金和配套建设所需资金,折合人民币就达到了六百多亿。
可是1978年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一千一百多亿,财政赤字继续攀升到了一百五十亿。
同时新的领导层为了改善多年来为了建设国家,过度从农业提取剩余,又用票证制度限制了全社会需求,牺牲了广大工农的利益。
便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向广大工农提供了大量补贴和福利。
根据政府相关统计,从1979到1981这三年间,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补贴农民,多支出了442亿元,平均提价幅度达24.8%。
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机等实行价格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提高职工工资和奖金,多支出了300亿。
安排2600万城镇人口就业支出了105亿。
改善职工住宅环境支出了152亿。
再加上对贫困地区实行免税,对进出口贸易进行价格补贴等等。
仅仅这三年间,国家就多支出了1400多亿,这是多支出的,其它相较往年该支出的一样支出了,只是没算在里面。
虽然国家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抑制赤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每年都在上涨。
可支出也在上涨,营收追不上开支,还是连年赤字。
这么庞大的惠民政策实行后,国家是彻底没钱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政府没钱了,往往会增发货币维持开支,但是市场上的商品就那么多,钱多了,但物价也上涨了,这只能延缓短期缺钱,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政府不得不提出调整,叫停了一些大中型项目。
但是没钱是整体环境,缩减少部分项目,国家还是没有足够的钱给企业发工资和维持投资,于是还是有很多国营企业关停,许多工人被迫成为失业人口。
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新中国建立,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政治环境安定,在那段时期激增的新生人口,到这个时期也正好来到了适龄工作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