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定制(二)(1/2)
这两本册子详细地注明了官职设置、官员职责、品阶勋爵、俸禄待遇、礼乐章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俸即为官员工资,按品级季度发放,目前只以粮食计算。
禄是官员福利待遇,按照尊衔确立。一方面是可拥有的权力,可享受的规格,另一方面是逢年过节特殊节日发放的钱、布帛、丝绸、茶、盐、酒水、珍宝等。
这些待遇都要结合先前的土地制度一起来看。
对于官员的俸禄,俸这一部分相对固定,嬴政给出的标准并不低,起码可以让官员们都过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生活。
至于禄这一块,那肯定是要让官员们过上体面风光的日子。
再加上官员可以获得的田亩等各种奇奇怪怪的收入,以及对高级官员的丰富赏赐,都足以让他们过上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生活。
高薪未必养廉,但是低薪肯定养不了。
千里当官只为财,辛苦一生,为点富贵,享受享受,再为了子孙考量,留些家业,这是人之常情。
嬴政没有蠢到在家天下的时代谈一切为百姓服务,这太蠢了,会亡国亡朝的。
只有贵族官员先吃饱喝足,才能尽可能的不想着用别的方式吃饱。
只有让贵族官员们过得体面,才能制定道德规范和规矩,让他们维持这份体面,而不是肆意压榨折腾百姓。
生命会自己寻求生路,权力也会自己寻求富贵。
嬴政也深知,无论给予多少,都无法杜绝贪赃枉法现象的发生,但这绝不是不给的理由。
不给的话,贪赃枉法只会愈发猖獗。
圣贤永远是少数的,少到了凤毛麟角,少到了出现一个都值得千古颂扬。
在尘世浮沉的俗人才是多数。
只谈道德不谈待遇,很快社会就成了虚伪社会。
民心也是人性。
只能是一方面多给一些,另一方面严刑峻法,再加上严格监管,别烂透了就行了。
任何一个政权,早晚也都会烂透的,嬴政只求别那么快就好了。
贵族不用多说,变动不大,只是改了个称号,贵族享有的权益和尊衔差不多。
关于爵位继承分为三种,一种是单纯封爵,这种人亡爵去,无法继承,但是对于后代一般会再恩荫个散官以示圣恩。
第二种是世袭罔替,降级继承,若为一等侯,传到儿子便是一等伯,再加上‘贰子制’。
第三种便是世袭罔替,累世不减,老子什么爵位,儿子还是什么爵位,并且不适用‘贰子制’,但是其他孩子一般也会恩荫。
目前大秦的军功贵族,主要是第二种。
另外大秦的贵族是没有实际封地的,主要是拿食邑。
例如食邑蓝田,蓝田如果有一万户缴纳田赋,那就把这一万户的田赋总数除以户口得出平均值,再用平均值乘以被封赏的食邑数量,那这就是实际到手的食邑。
这个全程都是由官府去做,每年贵族去当地官府领取就行了,次年发放。
注意,这种计算食邑的方式是有其妙处所在的。
普通一户百姓可以持有的田亩数量是有限制的,单户最多也多不到哪里去,而贵族大户单户拥有的土地就多了,大秦收税是按照田亩数量收税的。
所以只要按照这种方式平均下来,实际食邑单户是比普通百姓一户要缴纳的田赋是更多的,甚至多得多。
例如蓝田这一万户,其中一千户是有身份的大户,平均每户两百亩地,另外九千户是普通百姓,每户平均也就四十亩地。
如果每亩地交二十斤粮食,那么普通百姓合计缴纳七百二十万斤,而贵族合计缴纳四百万斤。
如果食邑一千户,那么实际获得的食邑就是一百一十二万斤。
可若是有偷税漏税,例如这一万户都只按照普通百姓田亩计算,那么这个数字就会锐减到八十万斤。
普通百姓没有偷税漏税的机会,但是贵族有,如果贵族有,那损失的就是可以获得食邑的贵族。
这一招就是为了让贵族去治贵族,谁也别想偷税漏税,就像吕不韦,对于洛阳的赋税缴纳,他是最上心的。
同样这也能促使既得利益者,那些大贵族想方设法发展食邑,让所有贵族和百姓尽量多开发土地,单户名下土地越多,那么得到的食邑越多。
但是这一招也有缺点,那就是可能鼓励既得利益贵族想办法减少户口,以及加速土地兼并。
所以嬴政搭配了连环招。
户口和人口的增加是关乎地方官员政绩的,而大贵族的食邑不会在他自身的治下,他管不着!
这一招就是让官员治贵族!
享有食邑的大贵族分别都在不同地区,决不允许去当地任职,他们只能自发监督,然后举报治理当地,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当地官员贵族沆瀣一气,形成三方监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