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定制(二)(2/2)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也一起同流合污,形成三方同流合污,但是这概率不大,因为户口、人数、田亩数量、缴纳赋税,这些是重点考核点,不止是想不想进步的问题,还关乎身家性命。
再加上朝廷内部的监督,以及嬴政的监察手段,三方利益完全不同,涉及的人又散又多,三方很难沆瀣一气。
团结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世上从没有完美的制度,而最重要的还是实施,现在帝国刚刚创立,还不至于腐化的那么快。
至于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相信后人的智慧。
至于尊衔,文官为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政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承务郎,七品登仕郎、征仕郎,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九品修贤郎、修贤佐郎。
武官为一品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二品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三品云麾将军、归德将军,四品忠武将军、壮武将军,五品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六品定远校尉、宁远校尉,七品游骑校尉、游击校尉,八品昭武校尉、振威校尉,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官职和尊衔不是必须一致,也不是必须同时给的,这自然是为了或赏或罚更为便利。
至于最重要的官职,嬴政直接一步到位,废了丞相。
还是用内阁顺手嘛。
至于行政和官员体系,为一都四京制,分为三都护五十八郡,中央为二台、八部、十二司、五院、三府、三禁军、三都护,这些全由中央直管,各部门互相牵制,各司各院并非受八部直接管制。
整体规制:台=部>司(监)≥厅≥署≥局≥处>科。
中央分为:
吏部:官员选拔、考核、任免、升降、勋封、俸禄等。
户部:户籍、土地、人口管理等。
礼部:礼仪、外交、科举、祭祀等。
兵部:军队日常管理、后勤保障、武官任免、调兵等。
刑部:司法行政、刑狱复核、律法制定、案件审判、监狱管理等。
工部:工程建设、水利管理、交通、手工业、监管度量衡标准及器械制造等。
量部:财政预算、税收征管、国库管理、物资调配。
商部:厘定商税、商税征收、内外贸易、关市商事。
以上皆立尚书一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
每部下辖各厅各署各处,级别正四品至九品不等,以及相关吏员,各部直辖的归各部直管,下列不是。
五军都督府:掌军事决策、统兵军备、武官任免、战略规划等。设左右大都督各一人(从一品),左右都督各一人(正二品)。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听命于皇帝,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而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两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地方郡县军尉受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联合管辖,不受地方长官直管。
御史台:掌中央及地方百官监察。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人(正二品)、御史中丞两人(正三品)。
分设台院(中央监察)、殿院(宫廷监察)、察院(地方监察)。推行‘御史回避制’(不得监察原籍地)、‘巡查制’(地方巡按御史每两年轮换一个地区,并且不再回去任职)等,地方御史不受地方长官管理,由御史台直管,并受通政司监督。
大理司:掌刑狱案件审理。设大理司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两人(正四品)。
审刑院:死刑案件终审,直接向皇帝汇报。设审刑院使一人(正四品)、院丞一人(从四品)、判官四人(正五品)。
重大案件实行刑部、大理司、御史台三方会审,死刑及以上必须通过审刑院,皇帝亲笔勾红。
司天台:掌天时星历、观察天象、颁布历法。设监天大夫一人(正三品),监天中丞一人(正四品),春夏中秋冬五官正(青阳、朱明、日北、金天、玄英)各一人(正五品)。
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司农司:农业管理、良牧蕃育、粮仓储备。
都水司:水利工程、河道管理。
军器司:武器研发、生产、储备军器军备。
鸿胪司:外交礼仪、藩属国事务。
太常司:掌宗庙礼仪。
光禄司: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
太仆司:皇室出行扈从车马诸务。
苑马司:掌全国之马政。
天箓司:掌全国宗教信仰事务。
凡是司级,皆设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两人(正四品)。
每司下辖各署各处各科,品级正五品至九品不等,以及诸多吏员,部分司管辖地方各郡县相关官员,受当地长官和中央双重直管。
司天台特殊,只在中央部署,且规模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