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迟早会撑破肚皮的!(1/2)
击败了英军的主力之后,剩下驻扎在各地的英军见大势已去,都很聪明的选择了投降,没有负隅顽抗。
这里不是日不落本土,也不是欧洲,这里是距离欧洲上万里外的南亚。
他们在这边跟天朝人拼命完全不值得,因为打输了直接丢掉小命,打赢了也没办法撤回本土,还会遭到汉军更加猛烈的报复。
所以,选择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英军的战俘人数不多,大约只有12万人,其中有3万左右是最近三个月被动员起来加入军队的新兵!”
此战汉军大获全胜,以极低的代价控制了日不落在整个天竺甚至是整个南亚的殖民地。
而被派往这里的英军好地方上的日不落官员们,则全部成了汉军的阶下之囚。
“十二万人,人数倒是不少,不过天竺这么大,他们这点人显然是不够看了!”
如果说是在五年之前的话,听到十几万英军这个庞大的数字,李秀成心中只怕要抖三抖。
那个时候的清廷和太平天国连三千人的洋枪队都解决不了,更别提跟十几万列强的正规军对决了。
早些年清廷动用整个国际的力量,不也还是被洋人的几万军队打的满地找牙,甚至连京城都丢了吗?
在那个年代,洋人拥有不可战胜的神话,十几万英军足以踏平整个天朝。
但是短短几年时间,天朝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列强再想那么轻易的击败天朝,击败汉军,那已经是白日做梦了。
有过对日不落和西方联军,以及在东欧对毛熊人的压倒性胜利之后,天朝内部已经不存在什么洋人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种东西了。
甚至,随着汉军的战绩变得越来越辉煌,在西方那边,在洋人中间反而出现了汉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也是这一次英军如此干脆就选择了投降的原因,毕竟,明知道打不过还自讨苦吃的继续打下去,那对他们没有半点好处。
“除了军队之外,我们还抓获了大约130多万日不落的官员和平民,这些大部分都是军人或者是官员的家属,也有一些是从日不落本土过来投资、冒险的。”
作为殖民地,天竺的面积不算最大,但是人口却很多,要管理这么多的人口,必定要派遣大量的官员过来才行。
考虑到这些官员中有很多都要在天竺待上很长的时间,所以他们的家眷也会跟着一起过来。
这使得天竺本地有大量的日不落人,数量高达上百万人。
虽然跟天竺本土的上亿人口比起来,这个数字几乎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总人口只有2500多万的日不落而言,这个数字还是相当庞大的。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日不落对于天竺这块殖民地是何等的重视,否则的话也不会派遣这么多人过来管理和统治这里了。
“这些人该如何处理呢?”
听到俘虏了这么多日不落人的家眷,李秀成感觉有点头疼了。
平民跟军人不一样,将平民抓起来当战俘管理不太合适,因为这里面有大量的老弱妇孺。
指望他们像军队的那些青壮年一样去矿场挖矿也不现实,他们的劳动能力不行,而且身体也远不如青壮年男性,把他们排到环境恶劣,工作强度极大的矿场,他们的死亡率会非常高。
而一旦他们出现了大量的死亡的话,汉军就会受到舆论的指责。
因此,这种既得不到好处,又容易背上骂名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算的。
“他们拥有很丰富的治理天竺人的经验,在当地工作的时间也很长,对本地的情况比我们熟悉,我看,要不
然把它们当成我们统治天竺人的工具好了!”
一旁的参谋提出来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借助日不落人成熟的统治经验来管理天竺这块地盘。
这样的话,汉军就能以极小的成本迅速的完成对天竺的统治,本土不需要额外的派遣更多的管理人员过来。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而且因为是日不落人直接管理天竺人,很多坏事都是他们做的,本土的天竺人的仇恨只会集中在他们的身上,不会转移到我们的头上,我们在天竺的统治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抵抗!”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欧洲殖民地者在南洋地区的做法。
当时欧洲殖民者大量雇佣了下南洋的汉人充当管理者和包税人,让他们去向底层的汉人收税,然后再从他
们收上来的税中拿走一大部分。
这些中间的包税人为了自己能够赚钱,往往会丧心病狂的压榨底层的汉人,使得底层的人民不聊生,生活的水深火热。
可是,底层的仇恨不会针对最上层的殖民者,因为他们没有跟殖民者直接打交道,从他们手中收税的是汉人的包税人。
所以,即便是底层再怎么愤怒,再怎么反抗也威胁不到他们的统治。
甚至当底层闹得太厉害的时候,他们站出来处罚一些包税人,还能收获底层汉人的好感和拥戴,这会进一步的加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按照这个参谋的建议,在天朝未来对天竺的统治中,这群日不落人就充当了包税人的角色。
而汉军这边只要能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就足以控制整个天竺的局势,坐看两边互相倾轧,最终不得不来求助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