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祸根(1/2)
这一招特别狠,但是听起来似乎很有操作性。
相较于花费无数金钱和人力去改造和同化天竺人,直接从天朝本土移民过去显然更快更便捷一些。
而且,天朝本土的人口本来就过剩,向外迁移一部分人口的话,也有助于缓解天朝内部的人口矛盾。
在化工行业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在具备大规模生产化肥和农药,从而大幅度提高粮食的产量之前,天朝本土的人口容纳量是有限的。
天朝现在的人口已经达到四亿人了,在古代这种农业生产效率之下,这个人口差不多已经到达极限了。
这也是为何清廷在晚期的时候内部的矛盾那么突出,因为土地的承载能力已经到达上限,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每人能分到的东西势必会变少,尤其是大量的资源还集中在地主、乡绅和大商人的手中。
这使得资源分配不公,进一步的压缩了人口的上限。
因此,内部一旦出现个什么天灾人祸,都会导致大量底层民众活不下去,而活不下去的结果就是他们会揭竿而起,拿起武器反抗朝廷。
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两种办法:
一种是提高粮食产量,另外一种则是控制人口增长。
第一种办法中又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也是历朝历代最常用的方式,那就是开垦出更多的土地,让耕地的面积变大,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从秦汉时期开始,天朝就一直在缓慢的扩张自己的领土,并且开发南方那些原本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地区,将山区贫瘠的土地开发出来,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产量。
第二种办法是提高单位土地上的粮食产量,这一点在古代也已经开始执行了。
汉代的时候,上林苑内有皇家专用的农田,内府会在这里招募经验丰富的农民精耕细作,实验各种方式,比如说堆肥,间作、轮播等方式,想办法提高粮食亩产量,并且将这种方法向关中和全国各地推行。
这种方式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大约在200斤左右,但是到了清代的时候,经过这么多年生产技术上的累积,粮食产量提高到了300,400斤左右。
这个提升的幅度已经算是很大的了,但是效果有限,至少跟工业革命之后的农业生产相比,提升的幅度相当有限。
想要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的亩产量,必须要完成工业化,尤其是化工领域的工业化。
只有这样,才能大规模的生产出化肥和农药这种东西,将粮食的亩产量从目前的3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1000斤左右,在短时间之内就能至少提高三倍以上!
而且在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同时,还能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进行选种和育种,选出性能更好,产量更高,对病虫害抵御能力更强的品种出来,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粮食产量。
后世天朝的超级水稻的产量能达到1800斤以上,相较于这个时代300斤的产量而言,足足提高了六倍!
秦汉时期到清代2000年的时间才提高了五成左右,但是进入工业化之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粮食的产量就能提高36倍,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天朝现在正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工业化,但是距离实现化工领域的工业化,大规模的制造和生产化肥和农药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在短时间之内,这个办法是指望不上了…..因此,对外扩张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了。
全球的土地就那么多,你不去占领,别人自然就会占领。
如果不把自己的安全边界撑开的话,敌人就会武装到牙齿,跑到你的家门口来耀武扬威。
与其被敌人欺负到跟前来,还不如主动出击,把他们一个个的都打趴下,用天朝的剑,为天朝的犁开辟土地。
而距离天朝最近的南亚地区,就成为了一块绝佳的试验地了。
相较于遥远的北美地区和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南亚的距离很近,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合,再加上面积很大的平原和丰富的降雨量,这里天然就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
否则的话,天竺的人口也不会有那么多了,历史上天竺一直都是人口仅次于天朝,某些时候人口甚至超过了天朝的存在!
所以,皇帝最终还是听取了大臣的建议,采纳了对方的意见。
很快,长安这边的电报就送到了天竺,李秀成拿到皇帝的3.2电报之后心中顿时就有了底了。
“把日不落人的代表带过来!”
日不落人的代表是约翰·劳伦斯总督的副手理查德·博克伯爵。
在约翰总督放弃天竺只身一人逃跑之后,他就代替了对方的职位,成为了日不落的新任天竺总督。
虽然成为了天竺地区的土皇帝,但是理查德总督心中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在这个风雨飘摇,汉军都已经兵临城下的当下,接过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此时被汉军带到汉军远征军总司令面前的时候,理查德心中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先生们,我们大家都是文明人,所以你们不能做出伤害无辜民众的事情,这种事情是会受到上帝的惩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