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雁门关守将王信(1/2)
第152章雁门关守将王信
王信四月底率军出发,沿着九边线一路向西,经过宣府进入大同,九边依托长城建立,等同于九个军事大本营,各负责一段长城线。
长城不光是一条长城,属于一道完整的军事体系,其中更包含军队和物资的输送。
因为张灿以前在大同服役,虽然遭受排挤,对大同的形势却极为了解,对王信加深大同的了解起了很大的帮助。
最东边的辽东镇守卫辽东边线,然后是蓟镇和宣府镇守卫京师北部边线,再是大同镇,守卫山西北部的边线,而大同的范围包含长城北边大部分土地,还有长城南边的土地,一直到雁门关。
长城南边的土地自不用说,有各个军城层层防守,同时也养活了大部分的边民。
长城北边的土地就不好说了。
胡部处于游牧的生活,每段时间不停的移动,更甚至今年看到了这个部落,往后好些年都看不到,甚至以为消失,却突然的某一天,又会游牧回来。
打铁的土地,流动的部落。
生部是军镇严防死守的对象,常常会驱赶走,只有熟部才允许放牧,同时与边镇贸易,各自获得己方的需求。
这些熟部存在于边镇的目录中,边地的将领与熟部的头人互相认识,因为有了规矩,所以商队也敢去这些熟部做生意。
熟部一些贫穷的年轻人甚至会加入边军,胡人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从小善于骑射,又让边军非常喜欢这些年轻人,于是九边里充斥了胡骑。
只有较大的部落,才会获得朝廷的册封,记载入兵部,但哪怕这些较大的部落,可能过个三五年,或者一二十年又不见了。
找到了更肥美的草地,又或者与某个部落发生了冲突,再或者不停的迁移,可能到了万里之外。
总之,与内地的稳完全是相反的,这些边荒之地充满了无序。
正是因为无穷无尽的无序混乱,所以无边贫瘠的土地上永远带来不了利益,造成的只有破坏,所以大周也只能费巨大的代价设立九边。
这是相对于朝廷而言,具体到个人,靠着边关贸易却养肥了很多人。
朝廷给的日期是一个月,王信严格遵守三十里每日的大军行军速度,其实可以更快,而行军也是一种操练,特别是自己要组建的多功能车营,所以这一路也是在操练。
第二十六天的时候,上午时分抵达雁门关。
雁门关在前明之前,作用极大,也是自古有名的关隘,到了前明时期,随着九边的建立,雁门关作为边塞的作用已经不如以前显著。
但这可是雁门关啊。
王信立在雁门关城门楼上,当地的将领,还有自己的属下们,一行人围着他,王信看着远处的山川险要,仿佛看到了历史。
“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来没想到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雁门关的守将,这种感觉实在是奇妙。
代州。
知州衙门。
“京营已经到了雁门关”
听到属下送来的消息,知州脸色复杂,想到一些事情,心里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对前路感到迷茫。
巡抚对自己还算客气,但太过于客气,说明巡抚不想管。
属下们看上去听话,实际上也是怕染上麻烦,把事情才做的规规矩矩,以后捅了娄子,只能自己这个知州来背锅,谁让自己没有背景呢。
唉。叹了口气,收拾好心情,吴宏很快出发,去往北边的雁门关拜访新来的将军。
王信还在与本地的将领交接。
他带来的两千人马,当然不只是守着雁门关,从太和岭到茹越口这几十里防线都是他需要负责的,各处险要兵堡的人手,还有本地兵士的安置,如夜不收与墩台墩军。
虽然来到雁门关不久,王信也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消息。
大同属于边关胡人骚扰的重地,基本上每年都会有胡人入侵,有时候被大同军镇挡在外面,有时候没有被大同军镇发现,偷偷侵入内地,劫掠一番又打马而去。
所以大同军镇每年都向朝廷索要粮饷修建长城和兵堡,朝廷每年拖欠,东拼西凑挤出一点军费,还不够大同塞牙缝的。
总之,大同就像个筛子,不是大同军队不努力,实在是防不胜防,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所以山西北部边民人人自危,修建了不少的民堡,有了民堡就有了不交税的底气,地方越发收不上粮食税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虽然如此,却也勉强保持了一定的平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