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雁门关守将王信(2/2)
胡人忌惮大同军队,躲猫猫似的。虽然经常拼命南下劫掠,却也不敢扩大规模,又或者带上太多物资,因为物资多了,速度就慢了,很容易被大同军队追上。
大同军镇有防守之需,朝廷倒也不敢太过拖欠大同的军饷,反而是隔壁左右的宣府和榆林被拖欠的厉害。
只是大体上稳定,局部却不安,很多人受到牵连。
比如前些年代州被掠,事后知州下狱。
说起来是以文制武,实际上朝廷对武将并不敢过分压迫,反而是文官,说抓就抓,说关就关,常常成为替罪羔羊。
但谁也别说谁委屈,都是一裤裆黄泥巴,谁也不干净。
总之,环境决定一切。
既然边军靠不住,地方官当然想要掌握自己的武力,文官也懂得枪杆子的重要性,人家并不是小白,犹如张吉甫就知道抓住应天营。
应天营的战斗力在边军不够看,可那也是军队,对待百姓和小贼小寇还是能应付的。
王信也听到了目前的一些消息。
比如山西巡抚要重建北方的卫所兵。地方出土地,乡绅管理,吸引一部分流民耕种,平时种地,闲时操练,遇到了战事,由地方出粮出钱,加上保卫家乡的名义,获得了地方乡绅的支持。
其实类同于内地的乡兵民兵,只是更加的正规。
不过这种地方性质的军队,从根子上就注定了不堪大用,口号看上去无用,那是因为使用的人没用,而不是口号没用。
口号代表了思想,什么样的思想建立什么样的队伍,决定了这支队伍的上限。
犹如历史上的郑芝龙,本质上是海商,所以哪怕规模再大,技术再先进,实力再强,面对封建军功势力,明明有诸多的优势,也不能长久的坚持选择了投降。
因此这种乡绅建立的,核心是控制地盘的队伍,王信一点也看不上,当然了,并不是说战斗力不行,有时候激发了保卫家乡的斗志,战斗力惊人。
正当王信了解周边形势的时候,代州的知州来了。
王信请了进来,相对行礼,然后分别坐下。
知州吴宏虽然听到这位将军很年轻,可仍然免不了惊讶,内心有些不安。
王信也有些奇怪,文官向来具备傲气,眼前的知州却一脸困顿,毫无底气,岂不是没有“文官的风骨”。
两人寒暄片刻,吴宏开门见山,“每年的六七月,或者八九月,都会有胡人入关,代州首当其冲,不知将军可有谋划”
内地的官好当,承平百年,什么麻烦也没有,顶多几个刁民,衙门自己就处理了。所以武将没有用,纯粹浪费粮食,好容易仗着兵马逞凶,百害而无一利,自然要狠狠的打压下去,以免为害一方。
边镇是军队维持,文官负责监督,倒也无碍。
唯独如今的代州。
又不是内地,又不是边镇,一旦出了问题,武将轻拿轻放,文官却要背锅,吴宏熬了几年,始终调不走,生怕哪天不但官帽子没了,连脑袋也掉了。
可又舍不得走人,于是越发憔悴,把新来的京营当做救命稻草。
“加紧各处的防御,与周边加强联络,不放过一个胡人,吴知州有更好的主意”王信注意着吴宏的脸色,试探的问道。
吴宏挤了点笑容出来,犹豫道:“王将军,愿意多带点兵吗”
“有何说法?”王信笑道。
吴宏有些犹豫,实在是眼前的将军太过年轻。
要是早几年,没有来代州之前,吴宏从来不会认为自己会与武将合作,甚至求着武将,只是形势不由人,他已经看清楚了。
山西巡抚也知道代州是个麻烦,所以只在其余地方设立卫所兵,唯独放弃代州,把代州当做了包袱,甚至如一块骨头丢出去,故意去吸引恶狗豺狼,免得去祸害别的地方,减轻各处的负担。
大同军镇那边呢,同样也是如此,反正祸害的不是他们就行,大同军政大多是军堡,胡人也知道没得抢,也不会抢大同,双方形成了“默契”。
这种默契之下,大同有时候还会对胡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倒霉的就只有代州了。
原想着朝廷调京营轮守地方,听说这次的确是调动精兵,朝廷这回真想要稳住地方,新来的兵部尚书还是能干点实事的。
拖欠虽然没有解决,地方的问题照旧,但是把京营里练出来的一批精锐轮守到地方,堵住地方的漏洞,衣服上打补丁似的,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然如此,吴宏想到与前来的京营精兵合作,代州全力支持军队,军队为代州堵住胡人。
看上去颇为被动,实则吴宏没有别的办法。
这种心理之下,吴宏内心忧虑王信太过年轻,也只能如实告知,并且说出了他的打算。